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发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将“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终其一生的梦想和追求。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
岭南广东,自古就与“稻”有着延绵数千年缘分,广东拥有全国乃至全球最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这也为杂交水稻研究提供了天然有利的条件。
正因为“水稻”牵线,袁隆平与广东有着不解之缘,半个多世纪来,袁隆平走遍千山万水,而广东无疑是他足迹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牵挂广东保粮食安全:
“他的脚步遍布广东的山山水水”
“听到这个消息后,我非常难过。”民革广东省主委、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院长程萍与袁隆平相识于年全国政协农业界别同一小组。
年,原广东省农业厅与袁隆平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约“超级杂交稻高产示范工程项目”,合作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牵线者便是时任省农业厅副厅长的程萍。“他是一位有家国情怀的人,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在科学的道路上一步步攀登,不懈追求。”她回忆道。
自原省农业厅与袁隆平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以来,为了广东的粮食高产优质,袁老不辞辛苦,奔赴广东各地指导超级杂交水稻示范基地建设。“袁老坚持每年两次以上到广东指导,珠海、汕头、韶关、梅州、惠州、江门等,我们的高产区示范基地,他基本都去过,可以说,他的脚步遍布广东的山山水水。”程萍说。
水稻是广东省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数据显示,广东全省水稻年种植面积万亩左右,年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76%以上。另一方面,广东也是粮食消费大省,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广东粮食自给率不高,最新的数据显示,年广东的粮食自给率仅为32.49%。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是摆在广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也是袁隆平一直牵挂的事情。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年5月10日摄)。新华社发
广东严格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筑牢保障粮食安全“压舱石”。
年,乐昌市梅花镇的一季晚稻超级杂交稻示范片项目首破单产公斤的纪录;年,华南双季超级稻年亩产斤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年亩产量达到.78公斤,创造了水稻亩产量新的世界纪录……双方的合作硕果累累。
在保障粮食生产方面,袁隆平还在广东率先提出“稻—稻—薯”的模式——“早造优质稻—晚造优质稻—冬种马铃薯”,一年实现三收,有力保障粮食生产。
据程萍回忆,年前后,她陪同袁隆平在惠东县出差时,袁老发现该县在大面积种马铃薯,于是提出,广东可以推广“稻—稻—薯”的模式,这样能大大提升粮食产量。“可以说,目前在广东多地推广的“稻—稻—薯”的模式,正是袁老那时提出来的。”
留恋湛江促水稻育种:
“他的目的就是实现高产更高产”
作为亚洲栽培稻的重要起源地,广东保存有丰富的稻种资源,为水稻科技创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为水稻育种,袁隆平也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与湛江结缘。“湛江是个好地方,我很留恋!”直到年,关于湛江的记忆,袁隆平还深深记在心里。
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在当时属广东管辖的海南岛发现一株野败型野生稻,取样研究培育出水稻三系杂交良种,使我国水稻产量提高15%—20%。
三系杂交稻良种的育成,离不开广东培育的另一种杂交稻“广场矮”。“广场矮”是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下称“水稻所”)黄耀祥院士为首的研究团队,通过人工杂交育成了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
后来,袁隆平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年5月26日,袁隆平在年世界种子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这是袁隆平在育种家委员会开放会议后接受采访。新华社发
上世纪80年代末,袁隆平又利用野生稻资源成功培育出两系杂优稻,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原所长王丰年与袁隆平结缘,也正是因为两系杂交稻。
“当时,袁老作为两系杂交稻的总项目负责人,组织全国联合攻关,在袁老的支持下,广东两系杂交稻在高产、抗病与抗倒伏的优良组合培育和高产制种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打破了当时全国两系杂交水稻发展徘徊不前的局面。”王丰说,直到现在,水稻所和袁隆平所在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仍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奖;“优质、抗病、高产两系杂交稻培杂双七的选育与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这些都是双方合作的结晶。
“这位长者非常乐观、充满激情,胸怀大志、具有大爱情怀。”王丰说,当杂交稻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时候,他总是能设定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要求,并提出一些重要设想,引领整个行业,引领这些科技人员往新的方向、新的目标迈进。
新中国成立至今,广东在水稻矮化育种、优质稻育种、杂交稻育种和超级稻育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育成一大批品种在我国南方籼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一批重要亲本材料被种业同行广泛应用,超级稻认定数量位居全国水稻科研单位之首,为南方稻区乃至全国的水稻种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奠定了“中国籼稻,广东种芯”的地位。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高产更高产。”王丰说。
家国情怀培育海水稻:
“他心里一直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
从第一棵野败型野生稻被发现,到完成亩产斤的梦想,袁隆平与杂交稻在广东完成了一次历史的回环。
彼时,袁隆平已近九旬,本可以选择功成身退的他,却选择了“海水稻”作为新的攻关方向,回到湛江这个起点重新出发,袁隆平也因“海水稻”跟广东的缘分得到加温。
年6月,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研究团队通过与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深度合作,在海水稻发源地遂溪县建新镇卜巢村海河潮汐区域,建设了第一期面积亩的耐盐碱水稻品种测试与展示基地。
当年6月18日,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向袁隆平院士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时,一些细节令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创新团队成员王世超非常感动,“当时他年纪大了,但全程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他一刻也没有离开,而且开完会之后,由他作总结,我们本来以为是一个简单的总结,但这个总结非常深刻,他对所有专家的意见都进行了综合思考、总结提升,提出了未来海水稻的发展方向,就是耐盐碱、高产优质的路径。”王世超回忆。
此后,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多次当面向袁隆平汇报项目进展,“他心里一直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关心的是老百姓吃饭的事情,这令我们很感动。”王世超说。
年12月18日,袁隆平成为广东海洋大学特聘院士,他建议和支持湛江筹备建设“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他还表示,希望能与湛江的专家共同努力,研究选育耐盐碱高产水稻,并将第三代杂交水稻尽快应用到生产上,为国家粮食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袁隆平溘然长逝,但盐碱滩涂上萌生的点点新绿,却在继续书写这篇“国士无双”的传奇。
近年来,海水稻研究团队已在山东、浙江等多个省份建立区域试验种植基地,示范种植海水稻近两万亩。年,山东东营海水稻示范种植基地平均亩产公斤,最高亩产达公斤;浙江台州基地实现最高亩产公斤……
“每次来广东,我都全程陪同,他心态很年轻。”谈及对袁隆平的印象,一些细节令程萍记忆犹新,“比如我们下田的时候,碰到一下沟沟坎坎的,我们都会主动去帮忙拉他一把,但他都会把我们的手推开,自己过去。”
“感谢袁老对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也特别感恩袁老对广东农业科技的重大贡献!袁老,您一路走好!”程萍哽咽地表达对袁老的悼念。
黄进邵一弘实习生李晓
黄应来肖文舸
李杰伦
黄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