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桂林生活网

北京医院治疗皮炎 http://m.39.net/pf/a_9052592.html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关乎生死存亡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长征途中最惨烈、最关键的战役,给桂林留下了许多红色资源,也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故事。85年时光荏苒,这份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已经成为一份永远不能忘却的红色情怀。

年6月29日,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委米花山,蒋石林抚摸着红军烈士墓墓碑。(资料图片)

红军为老百姓治病不拿群众一分一毫

灌阳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广西的第一站,是湘江战役主战场之一。在灌阳县文物所的展陈室,至今还保存着一床已经泛黑的棉被。棉被上的小纸条记录了它的历史:“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末,红军经过水车,翟顺修帮助红军架浮桥,分别时红军送给翟顺修的棉被……”

年11月25日,林彪、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助力攻占永安关,中央红军开始陆续进入灌阳。也就是在这一天,灌阳县水车乡水车村村民翟顺修刚满两岁的孩子正发着高烧。一个年轻的红军战士来到他家,看见孩子生病了,就带了一个50岁左右的军医来给孩子看病,留了三包药叮嘱翟顺修喂给孩子吃。第二天,医生又去到了翟顺修的家里,见孩子的病还没彻底痊愈,又开了一个药单,让他去拿药。翟顺修说自己没有钱,医生说:“不要钱,红军是为老百姓治病的。”

吃了药后,孩子的病逐渐好了起来,翟顺修夫妇很开心,拿了6个鸡蛋、40个铜板、8个柑子高高兴兴地送给那位医生。可医生却连连摆手:“红军帮穷人治病,不要老百姓的东西,你快拿回去,我们今天就要走了。”医生笑眯眯地拍拍翟顺修的肩膀,把他推了回去。

后来,翟顺修为了报答恩情,拆了家里的门板桌子,帮红军架桥渡江,红军为了感谢他,临走前送给他一床棉被。翟顺修将这床棉被珍藏40多年后,最终捐献给灌阳县文化馆,让它继续见证这段军民鱼水情。

在湘江战役期间,全州两河镇并(改)田村村民当时已被国民党军队欺骗、威逼上了山,农民廖秀甫走得匆忙,家里的几十斤糯米糍粑来不及带走,田里的50只母鸭也来不及赶回,到了山上,他很不放心。第二天趁红军出发之后,他立即跑回村旁田里找鸭子,发现50只母鸭还在田里觅食,转身回家,又见糯米糍粑一个不少,还多了几十个鸭蛋,原来是母鸭头天晚上下的蛋,红军帮他捡回家了。

“红军是从我们这里往界首去的。他们纪律很好,穷人的东西一点也不要。”讲述这段回忆的蒋福琪老人是全州县凤凰镇学里村人,他在暮年接受采访时仍然对红军热爱老百姓的作风赞不绝口,这也正是红军在湘江战役期间爱民护民的生动总结。

老百姓帮助红军渡江为红军收殓遗骨世代守墓

一部湘江战役的历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历史。85年前,红军和桂北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感人故事,在桂北大地比比皆是。

陆远有是兴安县漠川乡协兴村委主任,他曾经搬过几次家,但每次搬家都离得不远,因为他们一家要守护村里的红军墓。在协兴村村民眼中,这座红军墓就像自家亲人的一样,他们自发守墓扫墓。

陆远有说,当时红军被国民党军追击,无奈跳崖,陆远有的爷爷和奶奶曾经搭救过负伤红军韩伟。因为与韩伟有了接触,陆远有的爷爷对红军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后来,陆远有的爷爷先后又遇到几批红军战士,都主动给予过帮助。其中几位红军牺牲在当地,陆远有的爷爷和村里人都偷偷将遗体掩藏起来,等国民党部队走后,将他们郑重安葬,并嘱咐儿孙世代为这些牺牲的红军守墓。

在离兴安县城60公里外的华江瑶族乡水埠塘村,瑶家老人赵良英一家人三代为红军守墓。水埠塘烈士墓位于华江瑶族乡水埠塘村的一个山脚下。年,红军曾在华江水埠塘村住过,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赵良英一家便在其中。“当时红军来到我们华江。有天晚上他们召集村里的家长们一起开会,想找一个本地人给他们带路,当时我父亲站出来,一直带着他们从华江走到溶江……红军的大部队走后,一天晚上,我们家来了一个受伤走散了的红军,我父亲叫母亲把家里最好的玉米糠做成饭给红军吃……”每每说起当年红军经过华江留下的故事,95岁高龄的赵良英都能娓娓道来。

赵良英说,后来红军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阻击,不少战士在战斗中牺牲。待敌人离开后,赵良英家人和族人一起,趁夜把12名红军的遗骸聚到一起就地掩埋,并在坟前放上一块石头以作标记,方便以后找寻。年,为了纪念红军,赵良英凭借回忆,带着工作组与村民一道找到了红军墓,并将之迁移到现在的墓地。大家用混凝土砌筑,设置石墓石碑,以显敬重。从为红军墓立碑起,赵良英就多了一种身份—————红军守陵人。

赵良英现在已90多岁,不方便走动时,就叫孙子背着她去给红军扫墓。80余年的风雨中,那些亲历过长征的人渐渐隐没在历史里。80年来军民情谊却血脉不断,仍然在这崇山峻岭中绵延。

军民鱼水情延续至今新长征路上继续践行

行走在桂北大地的村庄里,一个个军民相亲的故事在百姓口中鲜活灵动,那些在历史文献字里行间的红色血液汩汩流淌至今,积淀成为百姓心中的悠悠红色情怀。

据灌阳县党史办介绍,在新圩战役四天三夜的阻击战中,战场内外有十几个村庄都有群众支持红军作战,有帮助红军通风报信的,有帮助红军挖战壕运送武器的,新圩附近仅板桥铺村就有黄荣甫、黄荣新等30余位贫苦农民为红军磨米煮饭,送饭送水,参与运送物资,做了大量后勤保障工作。

在兴安,赵良英已把家里的这一传统交给了儿子李桂达和孙子李毅。李毅年少时常随赵良英去红军墓祭拜,如今每次回乡依然会和父亲一起去红军墓前祭拜。“我们守护这个红军墓是自发自愿的,就是要让后代记住红军打下这片江山的不易,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学习这种为了理想信念而坚持的精神。”李毅说,他是家中守护红军墓的第三代传人。

全州县才湾镇才湾村委米花山,村民蒋石林一家三代接力守护红军烈士墓。正是他们的义举,让这座曾经不为大众知晓的红军烈士墓,由最初的土堆变成了现在的崭新模样。蒋石林说,从他记事起,每年清明,爷爷都会带着他还有家人,一起给红军烈士扫墓,并跟他们讲当年红军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爷爷每一次的讲述,其实都是在叮嘱我们,一定要守护好这座红军烈士墓。”如今,蒋石林再次把上一辈传下来的红军故事讲述给后辈们听,并把爷爷的嘱托再次嘱托后人。

湘江战役的胜利,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的胜利,也是我党坚持群众路线的胜利。一代代的守护,一代代的传承,历史已经远去,湘江战役留下的军民鱼水情仍在继续,并且融入了桂北大地的血脉。

红军长征路上表现出的爱民优良作风以及流传下来的感人故事,鲜活地阐述了“依靠人民群众、取得人民群众支持是取得革命事业胜利”这样一个真理,这些故事,一直感染并激励着桂北大地上的干部群众。在新长征路上,当地干部群众牢记长征精神,学习红军事迹,坚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营造了稳定、和谐的干群关系氛围。

记者苏文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0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