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ks4612/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家谱数量浩瀚,其编撰、刻印技艺之精良,足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鄞州曾有个行政村,大多以氏族最居,以姓氏作为村名者屡见不鲜。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我们来自何方?我们的老祖宗是谁?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这也是当今重修宗请的内生动力。宗谱、方志、国史三合一,构成了中华民族脉络清晰、源远流长的文明史。根据民国《鄂县通志》记载,在鄞地尚有谱牒、祠堂可查考的族支余个,可收集的氏族宗谱余种,宗谱总量为宁波各区县(市)第一,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为陆良华在翻阅宗谱。领头编村志寒暑两载成近年来,编村志、修宗谱在民间悄然兴起,大都以70岁左右、初中文化的退休老人为中坚力量,横溪镇的陆良华就是热衷于修谱群体中的一员。陆良华是横溪镇河头村村民,年2月出生,年9月就读河头小学,年进入正始中学,年考入浙江省水利水电学校,一年多后被迫精简辍学,在粮站当小工,后被招聘为横溪信用社会计。年,他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参加农业劳动,当过电工,后又成为社办企业职工。退休后,陆良华热心于地方民间文化。年,横溪镇组织编写地方文化丛书《横溪文化大观》,刚退休在家的陆良华被推荐为村里的撰稿人,这一下点燃了他埋在心底的文学梦。年逾花甲的他拿着纸笔,访村民、查资料、拜师傅。当一篇千字文章《择阳山下河头村》入选丛书后,陆良华受到了极大鼓励,于是趁热打铁,全身心投入到主编《河头村志》的行列中。万事起头难,编村志必须从本村始迁祖开始,陆良华反复研读《陆氏宗谱》。清嘉庆、道光、同治、光绪以及民国年间,河头陆氏曾先后几次修过宗谱,可散落在民间的族谱、宗谱因年代久远、保管不善,大多品相不全,或水浸霉变,或虫蛀残缺。从年5月起,到年上半年,经过多个日日夜夜,他殚精竭虑,终于完成了村域概况、农业水利、工商交通、文教卫生、党政组织、民政福利、人口谱系、民生民俗、古迹传说、风俗习惯、人物杂记等11章44节的《河头村志》,洋洋洒洒18.4万字。村志编成后,先后被北京国家图书馆、上海通志馆和浙江省档案馆等多家单位收藏。接着,他又参与编写了《横溪文化大观》《灵秀横溪》《探寻古鄞》《四明风韵》等,其作品内涵无不蕴藏着厚重的乡土气息,这位乡土文化传承人的事迹,曾先后被鄞州日报、鄞州电视台、宁波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族传有家乘历史厚又重河头陆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族,据传为北宋丞相陆佃的后裔。陆佃(~),字农师,号陶山。先世吴郡人,徙山阴(今绍兴)鲁墟。祖陆轸始以进士起家;父陆珪,仕止国子博士。陆佃是北宋后期名臣,宋熙宁三年()进士,授蔡州推官、国子监直讲。元丰时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哲宗时徙知邓州、泰州、海州。徽宗即位,召为礼部侍郎,命修《哲宗实录》,与王安石、黄庭坚、范祖禹、欧阳修等同朝为官。后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封吴郡开国公,赠太师,追封楚国公。其孙陆游为宋代爱国诗人。陆佃为官前家贫苦学,映月读书。过金陵受教于王安石。王安石当问新政于陆佃,陆佃曰:“法非不善,但恐推行不能如本意。”王安石以陆佃不附己,专付之经术,不复咨以政。河头陆氏始祖陆寘是陆佃之三子,陆游之父陆宰为陆佃第五子。南宋建炎年间,为避战乱,陆寘自绍兴山阴东徙鄞之横溪,见择阳山下金溪河畔风光秀丽,即在此繁衍生息,发族建村,迄今已有多年历史,陆氏也发展成为多人口的大族。在漫长的岁月中,陆氏耕读溪山,名人迭出。民国时期纂修的《陆氏宗谱》,一套4册共12卷,详细记录了从诰命、行第、历届谱序、历届修谱名次、姓氏源流世系图、始迁横溪发祥世系图、横溪分派世系图、始迁横溪发祥世次传、西房世次传、东大房世次传、东二房世次传、东三房世次传、东四房世次传、忠孝堂序、忠孝堂祀田、义学田碑记、俞岙祀山、忠孝堂学田说、各房祀山、东四柱祖堂说、俞岙祀山记、王家井头结诉断语、异派昌山偕祠记到宗谱后跋等,是一部研究陆氏宗族史料的珍贵文献。宗谱中还记载着陆游当年来横溪河头,与堂兄陆洸同游大梅名刹护圣寺,其间和住持岩禅法师交往甚密,曾作七绝一首《口占送岩师大梅护圣》:“放翁白发已萧然,黄纸新除玉局仙。寄语山头老师叔,欲分茅舍度残年。”还载有明代礼部尚书张邦奇常来横溪河头弟子陆修家做客,师徒情深如海,致张尚书终生难忘,为师徒世代相厮守,竟抛开世俗与陆修义结金兰,百年后张邦奇墓葬河头金溪山。图为陆良华在走访调查。上世纪60年代,这套民国《陆氏宗谱》险遭焚毁,幸被村民、陆氏族人陆爱国保护起来,珍藏了20多年。直到陆爱国老人逝世后,其亲属将老人所藏的《陆氏宗谱》无偿献给村里,这成为陆良华主编村志和后来纂修《陆氏宗谱》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依据。时任横溪镇党委书记的杜建海得知河头村保留着民国《陆氏宗谱》的消息后,如获至宝,立即派人复印了两套,因原著版本准备献给天一阁珍藏,故一套给河头村留存,以备后代查阅。陆良华认为:“宗谱要代代传下去,是宝贵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在编写完成《河头村志》后,他决定再做一件“上有光彩见祖宗、下有恩惠及子孙”的大事,续编一部本《陆氏宗谱》。仅凭一己之力续修宗谱,谈何容易?可他还是干了起来。于是,他从村里借来民国《陆氏宗谱》,由于古汉语底子差,某些句子仅能一知半解,只得求名师指点,反复探讨研读。自清代至民国,历经5次修谱,而年最后一次修谱,距今也已80多年。一部好的宗谱要反映姓氏起源、族祖群迁徙、人口繁衍、社会背景等诸多信息,由于现代社会流动性强,人口居住分散,同宗族的人往往分布于多个村落,甚至需要跨县、跨市、跨省去了解情况,因此绝非几天或几个月就可完成,需要花费三五年时间,甚至更长。可以说,没有实力、没有毅力、没有热情是修不成宗谱的。宗谱纂修还得包含“三脉一风”。“三脉”即血脉、地脉和文脉,缺一不可。血脉是指宗族世系血脉连绵;地脉是指宗族所在地的人文地理;文脉是指优秀的诗词等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风”指的是家风,家风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宗谱中的家规、宗规、宗约等,如立世立德的规矩、约定等,在“风”的表现形式中,还包含了人物传记等。耗时三年多奔走鄞象绍横溪河头陆氏,宋建炎时由绍兴山阴县迁鄞,陆良华的最大夙愿是到祖先居住过的村落走一趟,以便认祖归宗。多年过去了,寻找始祖居住过的古村落谈何容易?年夏,陆良华乘车赶到绍兴,先到陆家庄,谁知当地现在已没有一户陆姓人家。无奈之下,几经周折,他又来到了坝头山村,这里居住着一批陆氏后裔,宗谱残缺不全,但村里至今仍保存着一座北宋时期的祖坟。众乡亲一行来到村前山上,拨开荆棘,只见墓碑上写有“宋大理评事陆忻公之墓”,经核对为山阴陆氏第45代孙,而横溪河头始祖陆寘为山阴陆氏第51代孙,两地陆氏一脉相承,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一座“陆氏桥”。陆良华认祖归宗总算找到了根,离村时,陆氏乡亲将他送到车站,演绎了一幕血浓于水的感人场面。续谱首先要联系上陆氏后人。为此,陆良华印了平生第一张名片,名片上写明续谱的目的、联系电话等,分发到村里。从村里开始,他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村里还有许多陆氏族人迁往省外和全区各地,他就通过上网和发函,尽量访问。信息一个接一个汇集过来,但也有相当部分只传回大概住址,陆良华决定外出寻找,其间可谓历经艰难,一波三折。例如去象山县晓塘乡顾家村找一个名叫陆贵亭的族人,当他们摆渡、坐公交车,最后到达目的地时,谁知陆贵亭一家几年前早已搬至丹城。于是,他们只得重返晓塘乡,托人找到陆贵亭的继子,从中获悉其父亲的家庭地址,尔后又赶到丹城上吴村,陆贵亭见此情景,感动万分。为了找到下应街道史家码村的陆隆顺、陆明岳,陆良华骑车去了两次,都因不遇无功而返,直到第三次总算找到。姜山镇井亭村住着陆朋达、陆信良、陆应亭三户陆姓居民,陆良华去了几次都未曾联系上,到第四次才圆满成功。家住上海的陆凤珠,其父早年在上海滩打拼,听说河头要修宗谱,特地赶来,在陆良华的陪同下,不但找到了祖上留下的老屋,还找到了亲戚陆忠才。翻开宗谱看到父亲陆隆位的名字赫然醒目,陆凤珠连声道谢。信息核对也不容易,有张冠李戴的,有本人记错生日、写错家人名字的,而修谱必须去伪存真,以免以讹传讹。陆良华一丝不苟,一次次地更正,不厌其烦。为此,晚上睡觉他经常辗转反侧,久不能寐,可谓呕心沥血。修谱其间,陆良华奔波于鄞州、象山、绍兴三地,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还得任劳任怨。耗时3年多,他终于写成了32万余字的《陆氏宗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头村第一部《陆氏宗谱》。年3月和9月,陆良华还先后参加了在山东德州召开的全囯陆氏文化研究会和在绍兴召开的浙江省陆氏文化研究会。圆谱设酒宴著书立新传修谱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村里对这次修谱极为重视,成立了陆氏宗谱会,有主修、协修、司账、监理等,还有调查、校对。修谱人员不拿报酬,号召陆氏族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宗谱装订也相当考究,每本50元,自愿购买,不搞摊派。圆谱时,热情的乡亲出资,办了20桌酒,演了五天五夜戏剧,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众乡亲说:“铜钿、银子吃得光、用得光,而宗谱是镇家之宝,从中可寻祖宗的血脉;是祖传的珍品,内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代代享用。”中华民族的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研究中华氏族文化,不仅是对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而且可以为分布在海内外的游子提供寻根问祖的依据。宁波是历史文化名城,以鄞地为中心的甬上,氏族繁荣、族系发达,是宁波城市主要的社会基础,也是地域民俗研究的重要课题。年,陆良华心血来潮,突发奇想,与从事地方文化工作半个世纪的励明康先生联手,决心要完成甬上氏族的搜集与整理工作,编著《甬上氏族》文献。此举得到了市、区领导的支持,被列为年区委宣传部、区文联精品文化项目和年宁波市文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为搜集与整理《甬上氏族》,陆良华与励明康两人查志阅谱百余本。由于励明康先生年已八旬,双目几乎失明,访老问迹只能以陆良华为主,他走街串巷,一个镇、一个村地去搜集。他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去东吴、邱隘、下应,他会一大早骑车过去,最远的骑到东吴镇勤勇村,足足花了两个半小时。早上五六时出门、傍晚才回家是家常便饭。稍远些的瞻岐、塘溪、古林、集士港等地,他就让儿子将自行车送到当地镇上熟人处寄放,先乘公交车,然后再骑车到村里。历时两年半,足迹几乎走遍了鄞州区的每一个角落,他与励明康先生完成了《甬上氏族》编著任务,共搜集了个姓氏、个氏族,计40余万字。其艰辛可想而知,其成就功德无量。当前,城镇化建设正在大力推进,不少村落和村名逐渐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记录抢救,我们的后人将不知氏族出自何方,我们的祖上源于何处,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处去认祖归宗。一座城市不能没有根,一个人更不能没有祖宗。正是因为有了《甬上氏族》这样的文献资料,我们才得以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宁波的氏族变迁。来源
鄞响客户端作者|鲍贤昌胡金富编辑丨五里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6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