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海报,重温袁隆平的声音↓小满时节,新一季的水稻还是嫩绿的模样,它们在微风摇摆,送别一位“不存在退休”的“90”后——袁隆平。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重听您的声音,泪流满面——送别一位“不存在退休” NaN:NaN 重听您的声音,泪流满面——送别一位“不存在退休”06:57来自新华社客户端袁隆平,这个名字,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他有很多头衔,“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杂交水稻之父”;他也有很多外号,“米院士”、“米菩萨”。无论是哪一个头衔还是哪一种称呼,都是对他满满的敬意与爱戴。因为他,我们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的手中。年5月26日,袁隆平在年世界种子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这是袁隆平在育种家委员会开放会议后接受采访。新华社发(张宇摄)挨过饿,也亲眼目睹过路有饿殍的袁隆平,把捧稳饭碗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从年轻时起,他最大的愿望便是,让老百姓“吃饱饭”。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袁隆平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个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为了这个“吃饱饭”的梦想,他奋斗了一辈子。年袁隆平与助手在田间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株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后,提出“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的设想,并设计出整套培育杂交水稻的方案。早期研究时期,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验田按照这个思路,年,袁隆平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两年后,他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为杂交水稻发展奠定了基础。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早期研究时期,袁隆平与助手李必湖(左二)在安江农校试验田质疑、失败、挫折。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生涯中,这是常态。比如“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八年都失败了。再比如三系法成功后,一场异常低温导致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但他从来无心咀嚼失败的苦涩。他说自己成功的秘诀就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早期研究时期,袁隆平在田间为农民讲课从参加工作开始,只要田里有稻子,袁隆平每天都下田。早些时候,大家经常看他打着赤脚在学校里走,因为方便下田。后来条件好了,他有了小汽车,车上常年放着一双下田用的雨靴。几年前,大家经常看到这位院士驾着汽车慢慢驶向试验田,叉着腰在田埂上思考。再后来,行动不那么便利了,湖南省农科院就在他的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稻田尽收眼底,甚至“躺在床上侧个身子就能看到”。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下田。年9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的前一天晚上,袁隆平还在惦记试验田里的水稻。这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年9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李贺摄他曾自喻像贪财的人,“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到了公斤,我贪公斤,公斤贪公斤,公斤到公斤,公斤到公斤,最后公斤,18吨,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年11月2日,袁隆平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公斤大关,其中晚稻品种为第三代杂交水稻。年8月19日,袁隆平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袁隆平超级稻第四期攻关示范片查看水稻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陆波岸摄袁隆平说他做过一个梦,在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稻穗下乘凉。他说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颇具浪漫主义情怀的袁隆平院士,还曾以诗意的方式书写自己的梦想,并被人谱成曲,广为传唱。点击音频,一起来听↓歌曲:我有一个梦 05:32 我有一个梦作词:袁隆平作曲:杨柠豪演唱:赵祺黄灵犀我有着一个梦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光给了它希望雨给了它滋养它陪种子成长我有着一个梦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妈妈我来看您了您看这晚霞洒满小山村妈妈我陪您说说话这种子是您亲手种下在我心里发芽(童谣)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成垛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水田泛出一片橙黄年9月25日,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海水稻)在新疆岳普湖县公开测产。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最终理论亩产结果为.53公斤/亩。新华社记者高晗摄出品人:孙志平刘紫凌监制:幸培瑜统筹:吴炜玲编导:赵世芸、陈洋记者:丁春雨、姚羽海报:陈洋技术支持:密雅琪制作:新华FM工作室鸣谢:中国音乐家协会新华社音视频部湖南分社联合出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