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阁是一个乡,是灌阳县的一个乡。
观音阁原来是一个面积比较大的乡,年的时候,洞井为了划为瑶族乡,将洞井从观音阁分出,成立了洞井瑶族乡。
分出去的洞井乡不仅地盘比观音阁乡大得多,洞井的面积为平方公里,观音阁的面积才平方公里,而且人口也比观音阁多,洞井的常住人口人(年普查资料),而观音阁的常住人口为人。
这次分家,使观音阁成为灌阳县面积最小,人口也最少的乡镇。
观音阁最初的名字,并不叫观音阁。
观音阁乡这个名字,命名的时间并不长。其实也就是与洞井分家的那一年,也就是年,分家之前的名字叫观音公社,分家的时候,观音阁继承了观音公社二个字,还加了一个“阁”字,观音阁的名字自此承袭至今。
在灌阳的历史上,也曾出现了观音堡名称,但当时的观音堡并不是现今观音阁这个地方,而是现在的莫家村、仁江和三联村这一带。
灌阳自宋朝的时候,才有文字记载。
明朝的时候,灌阳划为上下两乡共九里,上乡五里,下乡三里,还有一里为瑶里,瑶里即后来未分家的观音乡。后来,瑶里改名为崇顺里。崇顺里后又改名为崇顺堡,直到民国初期,废堡设区,区直接辖村,崇顺堡的名称消失,取而代之是一个叫观音镇的名字。当然,那时的镇相当于集市的意思,因为现在的商家坪村当时也叫商家坪镇。从这个时候起,观音的名字与地名才挂上了钩。民国中后期,观音阁先后属于崇顺乡和崇月乡管辖。
灌阳县于年11月20日解放,当时设立三个区,即城厢区、黄牛市区、文市区,崇月乡属黄牛市区管辖。
年3月,全县划为六个区,除原来三个区之外,新设了观音区、新圩区和水车区。年3月,从黄牛市区和城厢区划出部分地盘,成立第七区,即新街区。因此,新街区算是比较晚才出现的。年4月,黄关人民公社划出12个生产大队,成立西山人民公社。年10月,观音公社分家,成立观音阁乡和洞井乡。
这就是灌阳县行政区划变更的大致历史脉络。当然,其中还有很多名称变更和分拆统合,但时间都不长,本文不再一一列举了。
因此,观音阁算是一个很年轻的名字,年以前,观音阁以前还是叫观音公社和观音乡,再往前推为崇月乡、崇顺乡、崇顺堡、崇顺里、瑶里。
年5月的一天,听说观音阁新建了一个广场,有心去转转,于是,过观音阁大桥不远,左边有岔路,从岔路走进去,就到了新建的丰登广场。
在广场旁边的一块巨石上,写着“丰登党建文化广场”的字样。
广场周边的建筑,也刚进行了装饰美化。
广场的一端,设了一个小舞台。
用几块照片合成的广场全景。
旋转九十度的全景图。
广场旁边立了一排宣传牌。
宣传牌主要是介绍粮食方面的知识和内容。
广场边上的小水渠。
旁边还有一个祠堂模样的建筑。
祠堂的大门之上,挂着像似一个狮子头的头像。
过了水渠之后,再向里走,前面正在对一些古建筑进行整修,犹如一个大的工地。
这片区域,分布有不少的古建筑。
如果将之整修打扮出来,我认为并不亚于洞井的古民居。
广西的古民居开发,打造得最成功的无疑是黄姚古镇。游客趋之若鹜,商家和住家赚得盆满钵满。其实,游过之后,觉得不过尔尔,感觉风光景色、人文历史,比咱灌阳的一些地方,也强不了多少。
黄姚古镇正像似站在风口的那一头猪,给一股强风吹到了半空。
猪要想凌空飞翔,必须借助外力,得想方设法,去寻找强风的风口。
咱灌阳旅游业的突破,任重道远啊!
古民居的后面,紧邻着一座小石山,奇妙的是,小石山的山脚,有一大一小两个山洞完全贯通。
大的山洞,宽约七八米,高约五六米,长约三四十米,洞底铺设了青砖,旁边摆上了石凳长椅,以供人歇息。
盛夏酷暑,人一入洞中,便觉一股凉气袭人,从头凉到脚,身上每一个毛孔,无不感到放松舒爽。这种天然的空调房,真是千金难买。既通风,又清凉,不是空调,胜似空调。
穿过山洞,左边设有一个平台,平台用四个砖柱撑起,一架转梯供人登上平台。
去的那天,好像正是母亲节,周边的村子的大妈大嫂,穿着一袭红衣,正在平台上摆拍。
平台旁边的山上,似乎还有一个小山洞。
我们登上平台,四下张望,拍拍周边的风光。
旁边的村子,为观音阁文明村寨子里屯。
走进小山洞,洞只有几米深,没啥看头。
站在小山洞里向外拍。
路过大的穿山洞时,再拍一张。
准备从旁边小的穿山洞中走回。
村中漂亮的新楼。
我决定再到那片古民居去转转。
破损的地方,得重新修补。
一些古民居已修缮完毕。
高墙与挑檐。
青砖墙。
长巷。
履泰门。
出了履泰门,就是小石山。
一位赶集归来的大娘,走在长巷里。
长巷真的很长。
在长巷旁边的古民居里瞧一瞧。
木雕花窗。
古民居风景照之一。
古民居风景照之二。
古民居风景照之三。
古民居风景照之四。
古民居风景照之五。
长巷的另一头,与履泰门相对的大门,取名为履信门。
同伴在前面等我了,不能呆得太久,匆匆拍了几张照片之后,赶紧往回撤,等这片古民居全部搞了整修之久,再来好好地游览和拍照吧!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