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到黄埔文冲走一走,探村攻略都在这儿

今天,小编这个“业余导游”带大家走一波黄埔古朴幽雅的古村落——文冲村据说这儿的陆氏一族就是唐代文人陆龟蒙的后人可谓是大有来头快随小编去探寻一番文冲宗祠群一览▌文冲村村史文冲村,本为多姓氏聚居之地,最初有二三十户人家。十二世纪,中原战乱,百姓纷纷南逃,原在南雄珠玑巷内聚居的逃难者,慢慢向南迁移至今的文冲地段。陆氏的二世祖泰泉公以卖油为生,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遍及文冲地段,就与文冲梁姓人家一女子结婚,生下3个儿子。一代传一代,一直繁衍至今,已有近30代万余人,部分已迁往下沙、新溪、龙洞、车陂等地。由于人丁兴旺,在文冲便形成了陆氏部落。约在明末清初,其它姓氏人家部分迁走,只有百余户陈氏人家继续在此繁衍,李氏人家也在当时户籍管理范围内。文冲宗祠角一览▌文冲村陆氏族史据近年文冲村“泰泉祖裔陆氏族谱编纂委员会”所修《泰泉祖裔陆氏族谱》记载,泰泉公为唐诗人陆龟蒙十四世孙,为宋太学上舍生,行七,故人称“七上舍”。于宋开禧二年()迁从化沙溪。以宋末中原多难,与十子失散,唯夫人李氏及第九子慕全随而流寓于番禺禾坑尾(今文园)。陆泰泉墓陆泰泉墓墓碑——陆龟蒙为何人?陆龟蒙(?~公元年),唐代农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者,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曾任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今甪直镇),编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陆龟蒙像陆龟蒙作为一位文学家,其成就主要在诗歌和小品文方面;作为农学家,其影响则主要在农具方面,尤其是对江东犁的总结。由于犁在农业中的地位,犁的进化史就是古代农业史,这就决定了陆龟蒙在中国农业史上的地位,以致于研究中国犁的学者,言必称颂陆龟蒙的《耒耜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和皮日休一样“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更为可贵的是,他虽胸怀天下,饮誉文坛,却能将历来不为文人和士大夫所重视的农具,进行细致的研究总结,甘做小人之事,为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留下宝贵的文字记载。陆龟蒙墓文冲陆氏三世祖国安随陆秀夫与宋兵抗元师于崖门,兵败后抑郁而死。国安生受卿,受卿生观仪(不详)、观德、观源。观德居文园,观源迁文冲东、西坊。陆泰泉墓今存,位于黄埔大沙街姬堂村将军山北侧,坐南朝北,全墓用花岗石构筑,由坟头、山手、平台、护岭等组成。有清咸丰八年()所立墓碑,碑称泰泉公自宋末由从化始迁,其裔分居文冲、暹冈、穗石、下沙、车陂、石门等。该墓于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陆秀夫墓▌文冲陆氏大宗祠文冲陆氏大宗祠,位于文冲村西坊南大街2号,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道光元年()重修,又于年12月至年9月重修。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2.4米,总进深42.4米,建筑总面积.7平方米。硬山顶,封火镬耳山墙,灰塑龙船脊,木雕封檐板,青砖石脚。头门两侧墙上镶嵌有近年重修新立的石刻“泰泉祖谱牒”,“泰泉祖裔分居考”,“募捐修缮陆氏大宗祠芳名”等碑。二进堂上悬挂“昌後堂”木匾,后堂深三间10.45米十三架,明间后部设神台,供奉祖先牌位。后堂原挂有多幅对联,多因故而毁,今录一族谱所载之联,以知其源流:洛水源深派衍浩瀚清流支向茭塘开穗石郁林干固枝垂阴森奕叶本由从化发文园陆氏大宗祠陆氏大宗祠后堂陆氏大宗祠头门博古脊陆氏大宗祠前门广场上的旗杆夹石文冲现有清至民国祠堂12座,家塾7座,书院1座,明末清初民居12间,清更楼、门楼12座,雕楼1座,是我区古建筑中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漫步于文冲古村落还是能感受到悠悠的古韵快约上三五好友去文冲村看看吧探村攻略在此收好不谢——探村攻略乘坐地铁五号线,于文冲B口出,步行即可素材来源丨黄埔文化遗产编辑丨一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75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