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扶贫的桂工模式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欧金昌通讯员潘思伊)“贫困村贫困人口由年的户人减少至22户82人,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余元增加到元,贫困发生率从34%下降到0.6%。”近日,记者从桂林理工大学有关部门获悉,该校通过充分发挥工科高校的资源优势,帮助定点帮扶县灌阳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构建起了“党建+专家+产业”精准帮扶模式。桂林理工大学以“党建”为引领,聚合优势资源对接扶贫需求,为决胜脱贫攻坚打出“组合拳”。该校建立了“驻村工作队员—帮扶工作组—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结对帮扶联系人—师生服务团”5级帮扶队伍,组织6个“校””院”两级党组织、12个基层党支部与灌阳县委和贫困村党组织进行结对共建,从“人、财、物、平台、政策”五个方面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为了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人才扶贫优势,桂林理工大学先后组织余名专家、学者、博士服务团等深入灌阳的田间地头、厂房基地开展调研,为定点联系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其中,“红薯粉设备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建立自动化喷淋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灌阳当地合作社红薯清洗和粉浆沉淀效率低下问题,促进当地红薯粉产量提高30%,直接提高经济效益15万元。近三年,该校累计实施“专家站帮扶项目”余万元,党群人才支持余人,创造经济效益余万元。通过桂林理工大学的帮扶,灌阳县的多个贫困村形成了“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红薯粉、百香果、白玉蜗牛、中草药等14个特色种养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当地6个贫困村的所有贫困户(户)整体实现脱贫增收,惠及当地群众余人,产业扶贫成效显著。该校积极为贫困村完善“农户+合作社+供销单位”产业链条,引入桂林当地企业及通过学校食堂直销直供、工会定向采购、师生员工自发购买等途径为贫困村销售农副产品,销售金额达多万元,有力帮助贫困户实现实时增收。此外,该校还充分发挥高校文化宣传优势,为贫困村搭建“电商+直播+农产品”产业扶贫平台,通过拍摄宣传广告、带货直播、组织校园展销等各种方式,为贫困村销售奈李、雪梨等水果6万余斤,拉动消费近8万元。年,灌阳县已实现整体脱贫摘帽。作者:欧金昌潘思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