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灌阳县 >> 灌阳县特产 >> 瑶族麦加千家峒

瑶族麦加千家峒

白癜风应吃什么好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7/5878367.html

瑶族“麦加”千家峒

文/土哥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是中国华南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最长寿的民族之一,传说瑶族为盘瓠和帝喾之女三公主的后裔。

瑶族广泛分布在亚、欧、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体在中国,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中国境内瑶族人口约万。最大的支系是崇拜盘瓠的盘瑶,约万。

几乎所有的盘瑶居住区,都有千家峒的传说。在瑶族的语言中,“峒”是指群山环抱的肥沃小平原。顾名思义,“千家峒”是指居住着一千或几千户瑶家的山间小平原。传说中,千家峒是历史上瑶族人文及生产力发展最为鼎盛的、最为重要的聚居地,堪称瑶族古都。千家峒本是一个“世外桃源”,瑶族先民曾在这里过着与世无争的幸福生活。但终于有一天被官府发现并且霸占了,瑶族被迫逃离千家峒,并且从此以后由聚族定居生活变成了山区流浪生活。

千家峒位于湖南省江永县城西北,地处著名五岭之一的都庞岭群山连绵的三峰山下,东北毗邻道县,北面交界广西灌阳县。境内重峦叠嶂,集山青、水秀、林幽、瀑美、洞奇、泉温于一体,自然风景,美不胜收。春华秋实,夏雨冬雪皆成胜景,日娇月媚,晴好雨奇时时迷人,是了解瑶族风俗,饱览山水风光,进行野外探险的绝好去处。

千家峒四面环山,峰峦叠嶂围成天然屏障,仅有一个岩洞维系着与外界的沟通,这个岩洞就是千家峒入口处的“穿岩”。千家峒被誉为瑶族的世外桃源,有如晋代诗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又有如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东方神秘之域“香格里拉”。千家峒是世界瑶胞共同向往的精神家园和寻根访祖的圣地。也让许多喜欢僻静之人,到这一处山高水长远的地方,寻找精神家园和心灵宁静。

据瑶族手抄古书《千家峒源流记》记载,千家峒是瑶族先民繁衍生息的聚居地,只有一个石洞入内。峒的四周高山环绕,怪石峥嵘,森林茂密,山花四季不败,百鸟争鸣,多条山溪瀑布终年不息,灌溉着峒内万亩田。千百年来千余户瑶民在峒内过着自由富裕,其乐融融,不知山外有汉的生活。

到了宋、元之际,官府发现这个地方好,于是派了一个官差来到千家峒征收粮饷。一直幸福生活着的瑶民们一脸懵逼,满怀热情款待官府客人。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千户瑶家轮流做东,一天一家请官差吃饭,官差三年不归,在千家峒寨子里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夜夜笙歌,醉生梦死,早忘了来千家峒的使命与初心。

朝廷误以为官差被杀,这还得了!于是朝廷派重兵围剿,将千家峒围个严严实实,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气势,一时的千家峒乌云滚滚,仿佛连鸟都飞不出去。一座座古老吊脚楼陷于火海,声声敲响过吉祥的瑶族长鼓被摔断。古朴缠绵的瑶歌嘎然而止。灾难降临,瑶族长老朝着天空吹起了牛角,把十二姓瑶人召集在一起,他告诉大家,千家峒的好日子到头了,鸟有鸟道,兽有兽道,你们各自逃命去吧。瑶佬将牛角锯成十二截,每姓瑶人一截,他们相约年后,千家峒的子孙重新回来相聚。十二截牛角重新拼在一起之时,就是瑶族同胞重新相聚之日。

这悲壮的一幕,深深烙印在世代瑶民心目中,从那以后,千家峒就成了瑶民子子孙孙向往的地方,不管过了多少年,多少代,也不管跨越怎样的千山万水,筚路蓝缕,他们都想着要回千家峒,寻找祖先的痕迹与故事。

有关千家峒的传说,还有更富于神话色彩的地方,说的是瑶族先祖盘王前身并不是人,而是平王(一说为帝喾)豢养的一只五色斑纹的龙犬。平王爱犬如宝,去到哪里都带着这只漂亮的龙犬。一年,高王强兵侵扰平王国土,满朝文武大臣无一愿意出征讨伐,平王为此忧心忡忡,于是帖出招贤榜:谁能应征打败高王,就将三公主许配给他,并封他为王。此时龙犬挺身而出,揭了皇榜,愿为平王出战顽敌,保卫国土。随后,龙犬深入敌巢,施计咬死高王,并将其首级衔回向平王报功。

平王为酬谢龙犬立下的功劳,兑现诺言,将三公主嫁与龙犬,并封其为盘护王,即是盘王。可龙犬也是犬,即使晚上他是一个漂亮后生,他白天还是一只犬。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只犬,这叫平王的脸儿往哪儿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又不能反悔食言。为了王室尊严,平王只得将盘王与三公主送到了与世隔绝的千家峒,那里山高水长,远离京城,他们爱怎么过就怎么过。盘王与三公主犹如飞鸟归林,鱼回大海,在千家峒男耕女织的稳定的人性生活中,盘王也渐渐脱离了兽性,晩上也不变成狗了,白天晚上都是一个漂亮的后生,他们生下六男六女,平王大喜,给这六男六女各赐一姓(即瑶族最早的十二姓)。

由县城向西北方向出发,行不多久便可见千家峒峒标,它由瑶族长鼓和十二节牛角组成。在雕塑基座前后分别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和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的“千家峒”题字。为什么会用“长鼓”、“十二节白牛角”构成峒标图案呢?长鼓是瑶族同胞最喜爱的一种舞蹈器具,在祭祀和重大的节日庆典活动中都少不了。

相传瑶族始祖盘王一次上山狩猎,不幸被野羊撞死在空桐树下,野羊夭夭逃生。盘王六个儿子闻讯赶来,含着悲恸,奋力追捕,终于猎获野羊。为泄父仇,他们砍空桐树做成鼓身,用羊皮蒙面制成长鼓,击鼓起舞而祭盘王。长鼓其实就代表着对盘王始祖的怀念。至于“十二节白牛角”,便是年前的那场“千家峒覆灭之战”的年之约。在此后的七百年间,瑶族后裔踏遍千山万水,寻找圣地“千家峒”。这里的“十二节白牛角”已经合拢,意喻着瑶族同胞已找到“千家峒”,团聚“千家峒”,同时它也是瑶族强烈民族向心力的一种象征。

位于千家峒峒口穿岩山顶之上的是“古战墙”。在那里,能让我们感受到年前那场浴血奋战的激烈。穿岩山上,放眼狼牙犬齿的山石,延绵数里。在山崖之间,石墙把千家峒峒口围得固若金汤。从整体上看,砌墙的石头,没有任何加工的痕迹。一看便知,是千家峒的瑶胞在道州官兵来围剿的千钧一发之际匆匆修筑起来的。这就是保护千户瑶胞生命安危的首要屏障。

千家峒四面均为海拔千米以上的大山,山下峒口只容一人而过,只要守住了峒口和峒口上这道关卡,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真是天然设计万般巧,鬼斧神工无不奇。最奇的是眼前平地上这块凸立的石头,它被称为“誓师石”,也叫“巨掌石”。它像一只向天起誓的大手掌。你看:五指并列向上,手背向外,手心向内,手上的青筋肉块高高隆起,象征着无穷的力量和必胜的信心。元朝大德九年十二姓瑶胞阻止官兵入侵时,瑶胞曾在这里举手向天起誓:十二姓瑶人精诚团结,捍卫家园,这块巨掌石,就像瑶胞们顽石一样的身躯、大山一样的性格和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世世代代鼓舞着后人。

经过一番“翻山穿洞”之后,可以到达古战墙的最内层。站在山崖边缘,能放眼眺望千家峒“下峒”全景。千家峒古文献上记载:“千家峒里大洞田,三百牛牯犁一边。还有半边犁不到,牲猪马鹿里头眠。”还说:“千家峒有四块大田,小田无数。”这四块大田是南蛇大田、鹅颈大田、马颈大田和平西大田。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位于下峒的南蛇大田和鹅颈大田。以峒中的公路为界,右边的这块形似长蛇的南蛇大田,长2里,宽22丈,折合面积亩。远处山林边的小村庄是近三百年建起来的。民间传说,竹子是蛇的舅爷,村民怕蛇伤,为保平安,建村时特将村名定为竹子塘。左边的大山叫白鹅山,山下有白鹅洞,洞边建有白鹅寺,山脚下的这一整块大田,就是鹅颈大田。千家峒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养牛耕田是第一产业。由于有四块大田,小田无数,所以流传着“千家峒里好种田,种一年来吃三年”的古语。

在古战墙壁的正前方,有一座小石山,它形似一只蹲着的小鸟,正是千家峒古本书上记载的“鸟山”。传说这只神鸟跟随瑶胞一同进入千家峒后,每天到外地衔来五谷良种,撒在田里,瑶胞年年丰衣足食。有一年的二月初一,这只神鸟衔回了一穗特殊的谷种,撒在四块大田里。秋天结出谷粒同花生米一样大,一把禾就能打出一担谷,金灿灿的谷粒堆积如山,种一年可以吃三年,瑶族人民感激神鸟的帮助,从此把二月初一定为敬鸟节。当年瑶胞在逃离千家峒时,还带走了大粒谷种。可惜的是,大谷种撒在异地他乡不发芽,剩下的大粒谷子只好用来祭盘王。千家峒里大谷粒的故事在瑶胞中已是流传千古,家喻户晓。这座鸟山,就是神鸟的化身。可惜的是它的嘴,在上个世纪修河堤时被炸坏了。

路边的的小山洞就是穿岩,就是原来瑶民进出千家峒的唯一通道。年兴修千家峒至江永的公路,把穿岩石壁炸掉了半边。原来山体一直延伸到大冉河内,古书上记载,穿岩最窄处只容一人而过。

穿过穿岩,眼前豁然开朗。听着耳旁潺潺流水声,再看眼前阡陌相通,令人想起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此景色,难怪世人又称千家峒为“瑶族桃花源”。千家峒内林深、水秀、瀑美、洞奇,那里有潘家源原始次森林风光、大泊水瀑布和小龙潭瀑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泊水瀑布,它高米,宽20米,无倾斜度,笔直,堪称岭南第一飞瀑。

在俗世生活中浸淫过久的人,往往向往着一处山清水秀、人际关系简单的地方,那地方越僻远越安静越好。多少人希望用理想中的桃花源来冲淡俗世给自己带来的种种不愉快,获得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洗礼。千家峒,正是这样的地方,她既是瑶族的“麦加”,也是忙碌世界的一片净土。

你用过一溪山泉水来洗你的双脚吗?你喝过老姜、茶叶、炒米和糍粑制作的油茶吗?到千家峒来吧,这里有朴实善良的瑶人,还有潺潺流动的山泉水等着你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1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