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安新区湖潮乡车田村的村民们没有想到,种了几十年玉米的土地,有一天种出来的八月瓜会让他们赚得盆盈钵满;贵安新区高峰镇龙宝村的村民们没有想到,长期靠人力耕种的万千良田,有一天会走上农业的现代化之路。撕掉贫困标签,书写减贫奇迹。昨天,贵安新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今天,他们正在这片土地上,认真书写脱贫攻坚的后半篇文章,大力实施乡村振兴。选好班子基层堡垒强起来从建材商向高峰镇龙宝村党支部书记角色转变,刘兴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强化阵地建设,争取新区组织人事部门20多万元支持,打造新版的龙宝村党群服务中心。“门常开、人常在”,群众办事找得到人,办得好事,村支两委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以党支部为引领,龙宝村成立了村集体公司贵州省龙宝创亿集团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走生态垂钓项目的产业发展路子。建成后,每年将为村集体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同时村里还发展了优质食用菌种植4万棒,不断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路子。在马场镇,当地以党建示范带创建为契机,着力打造党建“样板村”“亮点村”,构建起涵盖平寨村、马鞍村、凯洒村和滥坝村的党建示范带,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示范带倾斜,以点带面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在贵安新区湖潮乡,当地加强完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新推出“村级专员制”工作体系,细化村级干部考核机制、优化管理方式,激活村级干部工作动力。选好基层班子,筑牢基层堡垒。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基层堡垒的战斗力,尤为重要。以贵安新区高峰镇为例,全镇现任名村(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由49.03岁下降到40.51岁,高中及以上学历人数比例由35.25%提升至73.89%,年龄较以前更低,学历较以前更高。按照“选育结合,配强‘一个支书’;管教结合,建好一支队伍;党建引领,健全‘一个机制’”的思路,一支高质量的基层战斗队伍,已全面建成。在脱贫攻坚号角吹响的决战阶段,是广大基层党总支、党支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冲锋在前,攻艰克难,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在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新时期,基层党组织仍在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力建设产业兴旺的新农村。找好产业百姓生活富起来高峰镇北斗湾社区,山头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这是村里的食用菌产业基地。狗场村党支部书记王方坤说,年,贵安新区黔中大道建成通车前,从狗场到高峰镇上,只有一条未硬化的狭窄公路可通行,真可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基础设施落后,产业难以发展。新区成立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黔中大道从村里贯穿而过,村里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个昔日的贫困村,通过食用菌、水果等产业、外出务工等,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并于年脱贫出列。狗场村驻村第一书记母其忠说,农民生活富起来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私家车增多了。以前,村里的交通工具只有摩托车、三轮车。现在,全村多户私家车已超过辆。坚决完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硬任务,这是头号民生工程。围绕这一民生工程,狗场村迈出了新步伐,计划总计发展25.3万棒食用菌,并将其中50%的红利分给全村名群众,真正让全村受益。村里还打算发展林下养殖,计划养至羽鸡,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百姓收入。拥有1多人的湖潮乡车田村,从年打破种玉米的传统,试种八月瓜,喜获丰收。年,车田村按照共建共享的思路,采取“党支部+集体公司+村民”的方式,成立由村委会%控股的景区运营管理公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有万元的收入。花溪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中心主任吴亨进说,现在,贵安各村产业正在逐步形成特色:党武乡曹家庄发展食用菌,湖潮乡车田村发展乡村旅游,高峰镇王家院村葡萄远近闻名……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离不开产业支撑,找到符合自身条件的产业,才能让百姓真正富起来。花溪区农业农村局移民服务中心主任刘慧龙介绍,目前,贵安新区各村特色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同时,新区还获得了相关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万元。有了资金保障,实施乡村振兴底气更足,信心更足,干劲更足。治好村庄人居环境靓起来贵安新区北斗湾小镇,80岁的老党员何在香,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自来水,油烟机,电暖炉……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何在香老人原本生活在高峰镇麻郎村花排组。那时,他们一家人喝水靠肩挑,取暖靠煤炭,厕所是旱厕。年,随着北斗湾小镇建设完工,何在香和有残疾的40多岁儿子陈永强,搬入了新家,开始了新的生活。麻郎村副支书韩东旭说,麻郎村多户已有户村民搬进了新家。通过搬迁改善人居环境,通过“五治”扮靓人居环境。如今,在贵安新区农村,“五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整治黑臭水体,实施垃圾分类,改建农村旱厕,扮靓房前屋后,提升文明新风……绿水青山的农村,经过一番精致化妆,正从脱贫攻坚阔步迈向乡村振兴新起点。花溪区农业农村局移民服务中心主任刘慧龙说,现在,他们正在将新区车田、滥坝、王家院、龙山4个村,打造成全市“五治”示范点。近年来,贵安新区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短短几年间,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闪亮登场:以凸显贵州地域特色石板建筑形态为核心的车田村,以藤甲部落文化和休闲体验采摘为亮点的王家院村,以吴中蕃名人故居为特色的龙山村,以秀美的自然山水相映成趣为主的松林、洋塘、岩孔……今天的贵安农村,环境越来越美。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天的贵安农村,面对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新区广大党员干部正在努力用自己的“辛苦指数”,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百姓富、生态美”的贵安新农村新画卷上,描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黄宝华实习记者张艺兴)编辑:胡家欢统筹:李华莹编审:刘文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