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桂林日报」本报记者刘健通讯员罗融检唐子婷实习生卢禹辉
近日,在灌阳县西山瑶族乡罗家坪村的葡萄大棚里,紫红色、翠绿色、深黑色的葡萄缀满枝头,村民们正小心翼翼地忙着采摘。阳光照射下,葡萄犹如玛瑙般晶莹剔透,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因为在高山环境下生长,当地人给这里的葡萄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云雾葡萄。
“之前我和老婆在海南种植香蕉等水果,打拼了十多年,有了一定积蓄。后来我回到村里,发现村里的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小孩,田地都荒废了,村里也少了人气。年,我和老婆放弃在海南打拼下的产业,回到家乡种葡萄,想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人气回升。”罗家坪村罗家葡萄产业村级示范点负责人蒋艳龙说。
灌阳县西山瑶族乡处于海洋山脉环抱中,地势北高东低,海拔在米至米之间,山多耕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
“一直以来,西山瑶族乡因区位限制了发展,只能从山林田野中‘动脑筋’。这次引进回乡老板打造葡萄产业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且成效也比较好。”西山瑶族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蒋艳龙告诉记者,高山葡萄对各种土壤适应性强,水稻田、山坡地都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灌方便、pH值在5.5~7.5之间的沙壤土最适宜。当初,他正是看中了西山瑶族乡这一优势,开始回乡创业,种植瑶山“云雾葡萄”。
“因为山间露水多,早晚温差大,所以西山的葡萄表面白霜重,更好地避免病菌滋生和侵染,使得葡萄具有甜度高、水分足、高抗病、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的特质,所以价格行情也比较乐观。”前来收购的水果商人说。
“今年各类品种的葡萄总产量在4万多斤,按照每公斤10-40元不等的售价,预计年收入可达20万元。”看到葡萄丰收,蒋艳龙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云雾葡萄”这一特色产业已逐渐成为西山瑶族乡生态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产业规模逐步形成。蒋艳龙的葡萄种植园已经种植了温克、巨峰、蓝钻、南太湖特早、阳光玫瑰、摩尔多瓦等品种,下一步将计划扩大规模,引进适合的品种。
“现在我们到园子里浇水、施肥、剪枝、抹芽、套袋,每天能有70元的收入,每个月可以工作23天,大家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而且现在许多村民也在学习种植技术,将来也想自己发展种植。”村民老蒋笑呵呵地说。据了解,葡萄园最忙的时候,差不多有20个村民前来务工。
“现在葡萄种植产业也成了我们本地的‘金果果’,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还为打响灌阳瑶乡葡萄产业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打下产业基础。”西山瑶族乡相关负责人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8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