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随科技小分队,下沉到安徽冬小麦主产区、湖北冬油菜主产区、山东设施蔬菜主产区、广西柑橘主产区的生产一线,实地了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观察专家与农户的互动,记录他们为确保农业生产稳定所付出的努力。
12月中旬以来,多轮较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零摄氏度线南压至江南南部至华南北部一带,对冬小麦、冬油菜安全越冬构成威胁,对在田蔬菜、果树等生产运销造成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派出由小麦、油菜、蔬菜、果树及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成员组成的25支科技小分队,赴生产一线开展巡回指导服务,帮助相关地区落实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措施,减轻灾害影响。这一轮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相关地区的农业生产影响几何,如何应对,之后的田间管理要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记者跟随科技小分队,下沉到安徽冬小麦主产区、湖北冬油菜主产区、山东设施蔬菜主产区、广西柑橘主产区的生产一线,实地了解灾害影响,观察专家与农户的互动,记录他们为确保农业生产稳定所付出的努力。时间:12月19日-22日
地点:安徽濉溪县、涡阳县、利辛县、太和县
小麦苗情好 经得住这一轮寒潮
——安全越冬后,早春水肥管理要跟上受冷空气影响,12月中旬以来安徽全省出现大幅度降温雨雪寒潮天气,平均气温降幅超过10℃,局部地区降幅达15℃。12月19日,在从宿州市驶往淮北市濉溪县的汽车上,记者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两位专家那里了解到,由于今年小麦的播期总体较常年推迟一周左右,越冬小麦主茎叶龄在4-6叶之间。据12月10日-12日安徽省主产区小麦苗情来看,全省多万亩小麦总体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同期,一类苗和二类苗占比达87%。12月19日下午,走进濉溪县四铺镇八里村,远远望去,雨雪淋过的冬小麦叶片碧绿。科技小分队的专家们踏着泥泞,下到麦田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承富拔出一株麦苗,捻开叶片和根须,“5叶一心,3个分蘖,9条次生根,属于典型的壮苗,基本没有受冻害影响。”种植户黄岩说,小麦是10月20日前后播种的,品种本身就有很好的抗冻性。为了增墒御寒,他在降温前一周才将麦田浇灌了一遍。12月15日当地下起小雪,很快降雪转成小雨。“晚上有一会儿还下得挺大,一直到第二天上午雨才停住。这场及时雨将田完全浇透了,可以减少越冬期的地温变幅,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黄岩对眼下的低温不怎么担心。天气预报之后几天内将再次降温,对小麦安全越冬影响大不大?专家们认为,有品种耐寒、播期适当、播种密度和深度适宜、出苗情况较好、土壤墒情充足等基础,再加上11月下旬和12月上旬的低温锻炼,寒潮完全在麦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现在看苗情正常,不需要采取特别的管理措施。”但曹承富还是叮嘱黄岩,要在早春时及时化除,并加强水肥管理。12月20日一早,科技小分队驱车80多公里,赶到亳州市涡阳县。涡阳县今年小麦种植面积有万亩。上午9时许,天气预报显示涡阳县的气温为-6℃。阳光虽好,但冷风阵阵。在该县楚店镇后水波村张林森种植家庭农场的麦田里,记者看到,除个别小麦叶尖有轻微发黄外,披着白霜的麦苗整体呈现出健康的绿色。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乔玉强走进田间,仔细察看,“目前麦苗基本为6叶一心,每株有3-4个分蘖。因为播种质量高,种子和肥料均匀,出苗情况好,达到了冬前壮苗标准,再加上有墒情保障,抵御这几天的降温应该没有问题。”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种植户张林森还是在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团队专家的指导下,提前备好了含氨基酸水溶肥料(作物抗寒防冻剂)。“我们的麦田年夏收最高亩产达到公斤,年也达到公斤,现在所有的管护都要做到位,争取明年能再夺高产。”张林森说。在距张林森种植家庭农场3.5公里的集店镇宋瓦房村,“90后”种粮大户宋来宝种植有余亩小麦。在寒潮来临前,宋来宝已经在各级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对叶龄较大的田块采取镇压措施,对苗弱的田块喷施叶面肥促弱转壮。目前,田间麦苗基本在5-6叶之间,植株分蘖数在2-3个,次生根6-8条,基本上没有受到冻害影响。离开涡阳县,车行至阜阳市国道,记者看到两旁的麦田在寒风凛冽的冬日里铺展着连片的浓绿。几乎每半个月就要到各县(区)进行小麦田间科学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的乔玉强告诉记者,这次寒潮来临前,阜阳市普遍有20-40毫米的降雨,全市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针对弱苗喷施了叶面肥,有效提升了小麦抵御严寒的能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专家(左一)在向阜阳市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讲解小麦管护措施。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常力强摄12月20日下午,科技小分队到达位于阜阳市利辛县中疃镇张板桥村的隆生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种有亩小麦,今年在种植管理上复制了张林森种植家庭农场的高产栽培模式,目前田间麦苗基本为壮苗。用乔玉强的话说:“这样的苗情,即便后期还有降温,也完全可以安全挺过去。”临近傍晚,夕阳给太和县淙祥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亩的麦田镀上了一层金色。看到麦苗安全越冬问题不大后,曹承富在和合作社负责人徐淙祥交流时将重点转移到早春管护上,“开春后一定要做好水肥管理,确保足够穗数,为高产打好基础。”曹承富叮嘱,旺长田块晴好天气要适度镇压,如有弱苗田块要补施氮肥,开春早施返青肥,叶面受冻明显的要等气温回升后喷施叶面肥。时间:12月18日、19日
地点:湖北随州市曾都区、襄阳市襄州区和南漳县、荆门市东宝区低温影响不大 利于油菜补墒控旺——至立春期间,油菜田管仍以防冻为主湖北省是全国油菜种植大省,今年全省油菜播种面积超过万亩。12月11日以来,湖北省出现大幅降温,最低气温-3℃,部分地区出现降雪。12月18日一大早,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研究员马霓、湖北省油菜办公室推广研究员陈爱武一刻也不敢耽搁,从湖北武汉出发,直奔随州。“现在单株有5片绿叶,还要再促一下,至少要达到6片才能安全越冬。”一到随州市曾都区万店镇泉水寺村的油菜田,马霓就蹲下身子,翻拨苗叶,察看苗情,提醒农户及时促苗,预防后期的低温。“现在温度低,追肥管用吗?”泉水寺村党支部副书记熊永合有些拿不准。马霓告诉大伙儿,低温越冬期追施腊肥仍有一定效果,可以追施磷钾肥促生长、水溶肥增强苗子的抗冻性。她叮嘱农户和当地农技人员,田里积水较严重,要做好清沟排渍,促进油菜根系健壮生长,增强抗冻能力。陈爱武解释,油菜是越冬作物,一般低温对其生长影响不大,当气温降到-3℃至-5℃时会遭受冻害,低于-6℃受冻害较重。旺长苗、弱小苗和抽薹开花期油菜对低温最为敏感,大风、田间干旱和渍害均会加重油菜冻害。记者了解到,今年秋冬以来,湖北在全省20多个县市建立苗情监测点,针对寒潮、降雨等不利天气,及时印发抗渍涝保播种强田管、油菜苗情田管等技术指导意见;组建4个油菜科技服务专家组,开展分区包片全覆盖全生育期技术指导。察看过随州旱地和水田里不同油菜苗情,专家组继续出发,来到襄阳市襄州区程河镇三房村。眼见连片油菜长势良好,两位专家稍稍松了口气。在湖北省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油菜试验基地,科技小分队与当地农技人员一起分析油菜苗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李浩摄襄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书记王文建说,3天前下了一场雪,雪融化后刚好补充墒情,对全市80多万亩油菜的生长较为有利。“这些10月18日播的苗有七八片叶,叶片颜色较深,正是抗冻性最强时,苗子承受-5℃的低温没问题。”陈爱武建议,后期再喷施一次新美洲星、碧护、芸苔素等有机水溶肥和生长调节剂,喷施后会增加抗逆小分子形成,提高抗冻害性。今年秋冬种,湖北部分地区油菜播种时间比常年推迟一周左右,苗情两极分化较为突出。农业农村部油菜组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长江大学教授张学昆分析,由于前期采取了多效唑控旺等防治措施,前期两次降温完成了炼苗,本次低温对油菜的危害不大,长势基本正常。12月19日清晨,在位于南漳县的襄阳市农业科学院油菜试验基地,记者看到,油菜叶片上结着一层薄霜。襄阳市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盾说,基地有几百个油菜品种,今年气候特殊,正是观测参试品种抗冻性表现、筛选适宜襄阳本地耐迟播油菜品种的好时机。当天午后,气温有所回升。在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万家坪村的油菜田边,停着一架无人机,趁着天气好,农户赵桂芝打算再喷施一遍肥。得知上次追肥是播种后的半个月,马霓提醒首次追肥不宜过早,最好待油菜长至三四片真叶时。荆门市是长江流域油菜产业带的核心区、湖北重要的优质油菜生产区,今年油菜种植面积约万亩。冬至苗情显示,全市旱地油菜因前期墒情较好,长势不错,但存在前期长势过旺和冬春季渍害的风险;水田油菜因播种期不同,苗情差距较大,存在大小苗共存、晚播苗生长慢抗冻性较差的现象。近期,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将分类化控防冻害、全面清沟排渍,指导农户及时做好“三沟”清理和培土扶苗。经过两天实地察看,专家组判断,各市苗情同预估的情况一致:本轮低温对湖北油菜生长影响不大,总体有利。一方面,抑制了旺长苗生长,锻炼了油菜耐寒性;另一方面,降雨降雪补充了墒情,有利于开展追肥等田间管理,促进油菜安全越冬。“当前至立春期间,田间管理应以防冻措施为主。”马霓建议,各地要注意播种的时间节点,根据天气预测最佳播种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