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原标题《在观音乡瑶族文化调研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该文是作者的讲话材料,公开于年5月22日举行的观音乡瑶族文化调研座谈会上,当时出席会议的人员有县政协,恭城瑶学会,观音乡党委、政府等有关人员,本文作者当时任观音乡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站负责人,在会上作了以下发言。
对观音瑶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一、观音瑶族文化的特点
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境内居住着瑶、汉、壮等民族,各民族在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也共同创造了本地区民族文化。其中,观音瑶族文化是恭城少数民族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之一。
观音北接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和广西桂林市灌阳县,与荆楚文化和千家峒瑶族文化相互影响、水乳交融,形成了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瑶族文化。
观音瑶族文化与汉儒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圆融。观音瑶族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诸多因素中发展自我,又没有丧失自我。由于观音瑶族文化系统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板块式结构,这就使其能够充分接受包括汉儒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因素,这恰好是实现观音瑶族文化现代转换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二、观音瑶族文化的开发现状
观音乡在发展瑶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近年来,观音乡以举办水滨瑶族盘王节、梅山文化节、蕉山七月香等节庆活动为契机,使瑶族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古迹文化、演艺文化、民居文化等得到了极大的展示和宣传,水滨瑶族吹笙哒鼓舞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刀山、下火海”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瑰宝“梅山图”和瑶族盘王始祖像和瑶族猎人祖师翻天张五郎像都在观音被发掘,这是观音瑶族文化最好的展示和证明。但是,我们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对瑶族文化资源和本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长期停留在粗放阶段,还存在产业化规划、经营、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对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认识仍停留在表层,且缺乏系统比较,缺乏深入的科学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发展定位不明确,未能及时找到发展的最佳起点,前瞻性不足,起点较低,形式单一,产业化开发档次低,缺少精品;产业化开发分散化,不能形成合力。
三、观音发展瑶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具体的规划。目前观音还没有出台《瑶族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只是确定了“传承发扬瑶族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定位,基本确立水滨盘王节、蕉山七月香、梅山文化节等瑶族文化节庆活动,但对全乡瑶族文化旅游发展还缺乏详细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活动点还不够鲜明,如何进行包装策划,如何打造区别于其他点的特色、特点并不是明显,没有在总体体现瑶族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一乡一品”的格局,只是以一两天的活动以吸引游客的眼光。
(二)没有较好地融入恭城瑶族文化旅游圈。由于地理原因,观音是距县城最远的乡镇,乡政府距县城有48公里。经过多年的努力,内强素质,外抓宣传,并努力融入恭城瑶族文化旅游圈,虽然每年入乡旅游人数已创造新的记录,实现了一定的旅游收入,但与其他如平安、莲花等乡(镇)比起来,还有极大差距。除地域因素外,与主观、客观上没有做好与恭城瑶族文化旅游的对接有一定关系。
(三)缺乏鲜明的瑶族文化与地方特色。虽然观音通过成功举办“水滨瑶族盘王节”等活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观音传统文化、地方民俗特色,但对瑶族传统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对传统活动传承、研究与创新力度尚小,能让游客参与、体验的地方特色活动相对较少,活动单调,吸引力不大,致使入境人数虽是增加,但过境者众,而留下来过夜的游客基本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不大。
(四)民族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打造了一批诸如“观音红薯酒”“观音辣椒、芋头”“观音红薯糍粑”等有观音特色的产品,但多限于食品类,而如瑶族服装、饰品、用品及其他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开发销售可以说是空白。
(五)旅游开发组织化程度还是空白。目前,观音旅游只停留在盘王节等节庆活动上,乡内几乎没有多少旅游从业人员。
四、对观音瑶族文化融入恭城旅游开发的思路
观音瑶族文化充分融入恭城旅游开发,有利于恭城生态文化旅游的做强做大。任何资源都必须经过开发展示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利用,而文化资源则必须经过现代过滤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才会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观音瑶族文化要成为恭城旅游产业的一只“生力军”,必须走“瑶族文化到文化经济”这样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使民族文化与商品、市场融为一体,使之从发掘、生产到接受、消费都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
(一)完善发展观音特色的瑶族文化软硬件
1.着力营造瑶族文化旅游的大环境大氛围。一是政府主导扶持,深入开展瑶族文化“三进”活动,培育瑶族文化村屯文艺队及文艺专业户,促进瑶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由政府出资及组织,邀请上级专家论证、挖掘,在原有的瑶族文化活动基础上,创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又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化活动,鼓励各村屯在开展各类节庆期间,更多表演本民族歌舞。二是要在公路沿线、村庄民居等建筑上,融入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收集整理瑶族方言、山歌及其他民族声乐、器乐,加以大力传播,使游客耳濡目染,从视、听、嗅、触多感官角度感受瑶族文化的冲击,完全置身于“异域”风情之中,深切体验瑶族文化带来的全身心愉悦,给游客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2.把瑶族文化开发纳入生态旅游总体规划。争取尽早出台《观音瑶族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时,加快水滨白竹铺、狮塘蕉山、洋石杨梅山等瑶族文化村屯建设步伐,使之成为观音瑶族文化“集中展示点”,成为浓缩瑶族文化精华的多功能的文化名村。
3.积极融入恭城瑶族文化旅游圈。“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穿越恭城境内的贵广高速铁路建成,通过恭城的高速公路也将建成,观音的区位优势将大大改善。要积极与县内旅行社对接,成为恭城旅游圈的一个组成部分,让更多的游客到观音来感受瑶族文化的魅力。
4.大力修葺和修复文物古建。加强对水滨瑶族古民居、狮塘古村落、狮塘古凉亭和白马寺、观音寺等古寺的维护和管理,使之与当地的优美的自然风光互相映衬,培育成旅游点。
(以上均是观音乡境内相关节庆活动情景。郑智敏摄)
5.精心设计瑶族文化旅游线路。要精心设计科学的旅游线路。以感受古村落文化、盘王文化及观赏吹笙挞鼓民俗表演、体验瑶族居民生活为文化主线,同时要设计多环节、多形式的体验式、参与式瑶族风情活动,集游、购、娱、赏等多功能为一体,让游客每时每刻都有崭新的体验和欢悦,做大做强生态旅游双重效应。
6.打造一至三个旅游精品品牌。结合观音实际,利用自然资源,融入民族特色,设计和策划充实“水滨盘王节”“蕉山七月香”“梅山文化节”等文化旅游品牌,延长办节活动时间,丰富节目种类,从视、听、触等全方位对旅客产生震撼力,并邀请名人参与,借助名人效应,打出有观音地方特色的品牌。
7.精心培育一批农民旅游业人才。农民是瑶族生活习俗的传承者,是瑶族信仰的忠实践行者,也是民族文化旅游的生命力所在。但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长时间没有受到外界的肯定并且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些文化活动面临失传或断层。对于一些具有瑶族特色的、有观赏价值的活动,如吹笙挞鼓、上刀山、下火海、哭嫁、对歌等瑶族民俗活动,扶持成立相应的民间文艺团队,发展文艺党支部,发挥党员的作用,培养接班人,并鼓励进行表演,使其得以传承光大。另外,还要通过培训的方式,培养一批多面手型的人才,使他们既是熟知本族历史和地方风俗的导游,又擅长制作和烹饪民族饮食等技能、还可能懂得民族风情表演。
8.着力提高旅游业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旅游协会的方式,提高旅游业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载体,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以协会为阵地,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了解外部信息及旅游需求,发展动向,促进自身的创新,并扩展业务的面与量;以协会为纽带把产业做大做强,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9.把瑶族医文化引入旅游业。观音的瑶族医药学文化源远流长,有泡脚、拨火罐、刮痧等,操作简便,具有去疲劳、祛瘴、增强免疫力等功效,把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养生、疗养等项目,设置在一些较远、需耗费较大体力的景点,当能受到游客的欢迎。
10.积极开发瑶族文化工艺品
目前观音乡旅游工艺品几乎没有,游客只是看看风景。所以我们要确立精品意识,旅游工艺品的生产要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要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还要充分利用我们本地的自然资源,紧紧把握旅游品应集民族性、纪念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特点,发掘和弘扬恭城民间独特的传统工艺,引进高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加大开发力度,系列地开发特色服饰、梅山图仿制品、古文物仿制品、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品、民族民间生活用品、参与娱乐型旅游品、特定旅游地纪念品等。(写于年5月)
作者郑智敏文/摄
赞扬是一种美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更多资讯请您点击以下标题阅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