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军过广西住过的古村灌阳县同德腊

白癜风怎么医 http://pf.39.net/bdflx/131204/4302821.html

#桂北古村落#广西灌阳县水车镇同德村,是一个神奇的村,地处湘桂边境交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岭南古道从中穿过。此地山青水秀,土地宽广肥沃,有灌江、皮江流经,现广西首富就出自该村。

当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广西,红三军团、红五军团、中央二纵在此驻扎、路过,更因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的军团指挥部设在该村的宾家桥屯而声名大噪。有意思的是人们把注意力太多放宾家桥,而忽略了仅与之一墙之隔的同属同德村的腊尾底屯,同样,腊尾底也是一个充满古老传奇,流传有很多红军故事的村庄。

一、村名来历。

腊尾底屯为蒋姓,其始祖于南宋末年迁入灌阳水车镇伍家湾,传至八代,于清康熙四十年(年)由伍家湾分居现址。村子位于灌江东岸,另一河流(皮江),从都庞岭山麓发源,忽隐忽现,九次从山里出现,九次隐入山中,经秀水大坝岸流出至村境,最后汇入灌江,村后山脉从水车东部延伸至村境,村庄位于尾部,土地肥沃,村民辛勤耕作,物产丰富,每年腊月合家团聚,欢欢喜喜过腊月,因此,其前辈将村子取名腊尾底,流传至今。

二、古宅俨然。

该村落两边环水,另有北面古墙围住,新建民居在村核心之外,村内古建筑保存相对完善,有清代、民国老建筑20余栋,尤为保护完善的有三栋相依相通的3栋大房子为主轴。四合院文化品味浓。整体规划布局合理,紧凑有序,青石铺路,青砖碧瓦,雕工精细,古朴典雅,为典型湘南式风格。建筑木楹石础,木格花窗,景观效果好,古风盎然。

三、周边景雅。

村周三面是田园,阡陌交横,田洞外是江景风光,灌江浩浩荡荡,岸边垂柳依依,而皮江婉延而来,汇积成水潭,清水粼粼。古道、古树、古亭、古渡、古墙、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幅江南水乡绝妙画卷。村旁新建的楼房新居又是典型的现代新农村崛起写照。

四、民风淳朴

这里住有百余户人家,他们勤朴善良,待人热情,崇尚儒家文化的诗礼传家,文章报国,以仁、义、智、信、孝、诚为立身之本。无论是否认识你,你经过谁家门口,主人都会和你打招呼,邀请进屋就座休息,还会煮上姜茶,上小吃点心,陪你聊天,会让你有回家之感。村中人谁家有事,村人都会不请自到,为他帮忙。

五、红军故事

1、找回群众

年11月下旬,红三军团来到同德村,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宣传,村里人都跑出村里,腊尾底的群众在当地一个叫穿岩的洞里躲了起来。可实际上红军好得很,一点东西不要群众的,还打扫清洁搞卫生。红军知道老百姓躲在外面一定不方便,便想办法去洞里找到群众,发猪肉给老百姓,一斤三两一份,照地上火堆分发,一堆火发一份,村里的人,见红军这样好都回到了村里。

2、暗留银元。

驻扎在腊尾底蒋大爷家的红军,因战斗需要,在经得蒋大爷同意后在墙上打个四个洞,用来观察敌情,在任务完成撤走时,要给蒋大爷银元,蒋大爷拒收。见蒋大爷坚决不收,一个红军首长,趁蒋大爷不注意,悄悄地在桌上留下了4块银元后离开了。事后蒋大爷说:从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队伍,红军和穷苦老百姓是一家人。

3、齐心架桥。

红军队伍要过灌江,由于队伍人太多,渡船渡人太慢,于是红军首长决定架设浮桥,村里群众听到后,纷纷从家里取下门板,搬来桌椅,木头,帮助红军很快把浮桥架好,红军顺利地过了灌江。

4、争相带路。

红军队伍要去新圩平田,由于路不熟,需要向导,当地群众知道消息后,纷纷报名表示要带路,红军首长说:感谢乡亲们支持,我们只需1-2个人,带到平田就会让他回家。最后,选上村里的蒋国达为他们带路。将红军带到到平田后,红军首长让蒋国达回去,并送了蛮多的钱。蒋国达非常高兴,说下次要我带路我还去。

这里还有很多红军故事流传。腊尾底的老百姓有一个心愿,希望相关部门把这里的红色文化挖掘出来,结合村里古色,生态绿色,打造成一个红色旅游景点,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么好的资源,还有这么好的热心群众,这里红色旅游一定会搞起来,一定会红红火

唐章正原创

晚清著名监察御史赵炳麟传7:庚子年逃难行色匆匆

《湘江作证》:第三回红六军团打先锋出其不意渡湘江

重走长征路,我在藏区遇上好心人!

广西重点文物全州柴侯祠,为纪念唐代有名的和尚而建,是抗战遗址

过了这山是东安(散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2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