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水谢济世九死一生不言悔

总顾问:释怀善

总策划、主编:蒋钦挥

书名题词:蒋济雄

文字助理:夏岩、刘祖斌

顾问:蒋志农、蒋德星、龙安明、蒋晓林、伍明桂、蒋进军、文中芳

赞助名单:

南宁全州商会龙水分会、董凌志、唐华、李勇、蒋勇、倪旭辉、蒋华兵、邓诗辉、蒋黎明

谢济世:九死一生不言悔

谢济世像

这可能是清王朝最滑稽的一场审问。

主审者是吏部尚书励杜讷,被审者是监察御史谢济世。时为雍正四年()十一月。事由谢济世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并列举其十大罪状。但田氏被雍正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巡抚”,而谢做御史才十来天,怎么知道这么多事?雍正怀疑谢是受人指使,下令将谢济世革职,严刑讯问。于是,就出现了下面这个场景:

主审官问:“谁是指使者?”

答:“有两个人:孔、孟!”

问:“为什么说是孔、孟?”

答:“我幼读孔、孟书,应当忠谏。如果见到奸人不揭发,就是不忠!”

事情扯到孔、孟身上,当然是荒谬。励杜讷一听,下令动用刑具。拷打得太厉害时,谢济世便大呼康熙皇帝“圣祖”的庙号。这一呼不要紧,弄得在场大臣们面面相觑,一听到康熙庙号,所有大臣均要下跪。谢济世一再呼叫,大臣一再下跪,场面十分滑稽。

主审官只好如实奏告雍正,说谢济世是“狂生”,想当“忠臣”,拟了一个“斩”。但雍正并未把谢济世斩首,只是发配阿尔泰军前效力。谢济世九年流放、六次被人诬告、三次坐牢、两次罢官、一次陪斩,坎坷经历自此开始!

桥渡石桥摄影

唐国辉

谢济世(~),字石霖,龙水镇桥渡村人,康熙四十七年()中解元,五十一年成进士。他的灾难是从御史任上开始的。

这个读书人到了西北充军地又不安分,爱读书,还爱注书。雍正七年(),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搜查谢的居所,得到谢所注古本《大学注》一书,便上报朝廷,说他“诽谤程朱”。雍正令交刑部议罪。十月,谢济世入狱。他在狱中“欲自毙,绝粒五日”,但却未死。

锡保又劾奏与谢一道充军的陆生楠,说他著《通鉴论》,文中“诽议时政”。陆生楠是广西灌阳县文市镇瑶上村人,举人出身,以工部主事试用,因“傲慢不恭”,被发往军前效力。雍正对陆印象不好,认为陆与谢是同乡同党。于是,刑部定两人俱应斩首。雍正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两人在阿尔泰同被绑赴刑场。陆生楠先被斩首(电视剧《雍正王朝》写陆在京城被斩,误),刑官问谢济世:“汝见否?”谢济世从容答道:“吾见矣!”此刻锡保才宣读雍正圣旨:“谢济世从宽免死,令当苦差效力赎罪。”谢济世从刀下捡得一条性命。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以暴病死后,乾隆皇帝即位,下诏广开言路。谢济世大胆上书,深得皇帝心意,于是皇帝随即召谢济世回京,任江南道御史。

谢济世回京后,又将所撰《大学注》《中庸疏》向乾隆进上,并表白:所注释《大学》“遵古本不遵程朱”,希望能够出版。乾隆对谢责以“谬妄无稽,甚为学术人心之害”,将书发还,但未加罪。

乾隆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他又上《遵旨陈言疏》,批评朝廷办事无定章,政策朝令夕改。乾隆很是不满,逐条批驳,本打算严加惩处,但又考虑到他知名度颇高,最后免于问罪。

谢济世手书(谢凌云提供)

乾隆三年(),谢济世请求就近任职,以便照顾老母。于是,朝廷特授他湖南粮储道,为四品官。乾隆六年(),他的小儿子误认为他自注《周易》《中庸》等书稿已经朝廷审过,遂在湖南付印。不料却被人密奏所注是“离经叛道”,与程朱不合。乾隆以“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但此事甚有关系,亦不可置之不问”,下令交湖广总督孙嘉淦处理。结果是毁版烧书,但未加深究。

乾隆七年()秋,谢济世在长沙得知衡阳知县李澎、善化(今属长沙)知县樊德贻加重征粮,便微服私访,且经长沙府抓了几个役丁审问,掌握了证据。于是次年正月,他向湖南巡抚许容当面揭发两知县劣迹。可是,他没想到李、樊竟是许容的心腹,且许容因儿子结婚还受了人家好处。第二日,便有衡州通判方国宝来当说客,希望谢济世对李、樊手下留情。谢当场拒绝。

过几天,谢济世又去见许容,要求参揭李、樊。许容心中恼怒,便利用权力,反向朝廷诬告。乾隆看罢许容的奏稿,勃然大怒,下令先将谢济世罢官下狱,再交湖南布政使张璨审讯,并派岳(州)常(德)澧(州)道的道台仓德代理粮储道一职。

但谢济世握有李、樊劣迹的证据,怎样才能扳倒谢呢?布政使张璨为巴结许容,写信托即将升任四川布政使的王玠路过岳阳时交给仓德,信中写道:在参劾谢济世的文本中,有“该道所访皆属风影”句,而长沙府在审理衡阳役丁时,斛面、地盘、票钱都说得实实在在,这与参本矛盾,要求仓德改换役丁口供,还说此事已跟巡抚商量过。

仓德左右为难:如按信中要求办,则有同流合污、结党欺君之罪;如不办,则有拂当地领导之意。他只好将此事写成书信,分别寄给孙嘉淦和漕运总督顾琮。

总督孙嘉淦与谢济世曾在翰林院相熟,都属于当时“翰林四君子”之一,但也与许容是老同事,便有意偏袒许容,只叫仓德“婉曲善处”。而漕运总督顾琮却因事关漕米,不得不重视,便将仓德的报告转给都察院。

龙洞清溪摄影

唐国辉

当时都察院左都御史刘统勋感到事态严重,便将仓德的信及所有相关案卷,一并送给乾隆,同时派御史胡定去湖南调查。但乾隆却对此事持怀疑态度,遂将奏稿转交孙嘉淦,令其秉公审理。

胡定先是得知湘籍在京人士议论许容妒贤嫉能,又闻谢被参之日,长沙街头出现小字报,说谢是“民之父母”“君子”,便在奏章中说自己细加询访,获知谢确系遭诬陷。

因为胡定与谢济世曾同是御史,乾隆半信半疑,于是谨慎地批示:此案关系言路、封疆,必须彻底审明,辨明是非,以示惩儆。他派户部侍郎阿里衮前往湖南,会同孙嘉淦办理此案。

谢济世在桥渡村头龙隐岩的诗刻

阿里衮到达长沙后,办案困难重重。因许容、张璨等尚在任上,总督孙嘉淦又有意袒护,知情者敢怒不敢言。此时,刘统勋又给乾隆提供了一些新材料—王玠将张璨的信交给仓德时说:诸事还要委曲随合上司意思,若一味坚守原则,恐怕走不通。仓德听罢,大为骇异,向孙嘉淦面陈前事,孙嘉淦只是对仓德说:“你是正经人,怕什么?我审问时也不问这一款。”

乾隆读罢刘统勋的奏折,下令孙嘉淦进京候旨,将许容、张璨解任,知府张琳与两知县樊德贻、李澎革职,并命阿里衮代理湖南巡抚。一场错综复杂、震动湘省的督抚挟私诬陷下属案,才得以真相大白。

龙隐岩摄影

唐国辉

不久,谢济世改为补授湖南驿盐长宝道。但许容等人虽被革职,门生故吏很多,处处伺机报复。谢便请求调往广东。新任湖南巡抚蒋溥,认为谢著书立说是“离经叛道”。于是密奏乾隆说:地方绅士等很多人与谢往来,拜为门生,且说谢年纪已大,“不能表率僚属”,擅自请调广东等。乾隆也认为谢“不知感谢朕恩,乖张狂妄”,令五十六岁的谢退休回籍。

大凡为官者退职还乡,多少有礼品赠送地方官,但谢两袖清风,无以为送。全州知州吴绪永(《全县志》为吴永绪)既不满意他无馈送,又担心有把柄让他抓住,便想找人捏词诬告谢济世,但无人响应。

谢济世自知褪毛鸾凤不如鸡,退休在家,称病杜门谢客。乾隆二十一年()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著有《梅庄杂著》,而所著经书全被烧毁。

(原载《广西历代名人》,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2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