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战役#
曾有人问:湘江战役新圩阻击战红五师指挥所有几处,分别在哪里?以前我们不能直接回答,现在可以明确而响亮地告诉他:有两处。一处是新圩杨柳井指挥所,还有一处是新圩竹岭脚指挥所。
走进竹岭脚
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以来最大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之战,是决定长征前途的命运之战,也是建军史上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灌阳县、兴安县、全州县,与国民党苦战五昼夜,最终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妄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付出惨重代价。红军将士由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3万余人。
湘江战役三大主战场之一灌阳县新圩阻击战,关乎中央红军生死存亡,在这里,红三军团红五师两个团和临时配属的军委炮兵营余人在师长李天佑、政委钟赤兵的率领下,为确保红军左后翼安全,避免整个中央红军被敌人拦腰截遭致全军覆没的危险,浴血阻击,为中央红军纵队和主力红军抢渡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
战斗中,红五师按照军团首长“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守三至四天”命令,在新圩至排埠江一带构筑起四道阻击防线。全力抗击由灌阳北上的桂军主力两个师加一个独立团共1万2千余人的进犯,坚守阵地节节抗击4天3夜,直至完成任务。阻击战斗中红五师团、营、连、排干部几乎伤亡殆尽,师参谋长胡震、十四团团长黄冕昌牺牲,十五团团长白志文重伤、政委罗元发负伤,3个营长2个牺牲,损失余人。
红五师李天佑师长的战地指挥所在战斗中总设在靠近前沿阵地上。在指挥第一、二道防御战时,设在新圩杨柳井屯的一座民房里,这里现在是国家级红色保护遗址,为大家所熟知。而指挥展开第三、四道阻击的的指挥所,由于种种原因,大家知道的不多,现经我们考证,它设在新圩街上附近的竹岭脚屯。
竹岭脚是新圩村的一个自然屯,为陆姓人家,清康熙年间迁居此地,因村后山岭上长有毛竹,故名。与新圩老街仅一个田洞约米相隔,当时此屯十余户人家,几座清代民房掩映在绿树中。
为什么说此处是红五师的新指挥所?理由如下:
一、李天佑在回忆文章《把敌人挡在湘水面前》这样写到:“我接着抓住电话找十四团的黄冕昌团长,我要他适当收缩一下兵力,把团的指挥所转移到我们师指挥所位置上来(指杨柳井指挥所)……“可是,当我刚刚到达新的指挥所时,又接到报告,黄冕昌同志也牺牲了。这时,已经是下午两点,我们已整整抗击了两天”。据此,以上说的红五师师指挥所已从杨柳井转移到新的地点。时间是29日下午。
二、那新的指挥所在何处?查年《灌阳县志》有记载:在《灌阳县志》军事篇.战事《红军在灌阳新圩阻击战》一文中记载:阻击战的第二天(29号)师指挥所转移到新圩附近的竹岭脚,战斗更加激烈。由此确定新的红5师指挥所,在竹岭脚。
三、走访群众确定。竹岭脚上了年纪的都说到,其先辈讲过这段历史,能明确说出:当年指挥部电台架于何处,战斗中红军如何频频来往的具体细节。
四、合适的地理位置指向竹岭脚。这里是灌阳经新圩到全州的两大古道之一(一条是从楠木山走,一条是经过新圩街上),而竹岭脚距新圩街上街古道仅米,隔一平坦田洞,在竹岭脚即可控制过新圩的要道,同时竹岭脚山上有古炮台,登上山可俯瞰整个新圩,便于掌握战场态势。
五、山上现还有当年红军挖掘的战壕。
六、师指挥所所在地古木参天,还有清古民居可作居住地,利于掩蔽,背靠高山可进可退,利于作战指挥和撤离。
红军在灌阳作战,留下了太多的遗迹,有的遗迹有待挖掘和发现,新发现的这处红五师新指挥所所在地,无疑又填补了新圩阻击战中的一项空白。
如今竹岭脚这个红五师师指挥所所在地,交通方便,环境优雅,竹林葱郁,红枫参天,田园流水,灌阳最大银杏树、古木、古民居、古道……构成美丽和谐画卷。
完全有理由,把这里开发打造成一处新的红、古、绿旅游胜地!
记住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新时期长征路!我们共勉!
他父亲打过游击,为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他对家乡脱贫攻坚怎样看
灌阳人为何没把邓宁民说成是灌阳的进士?
广西重点文物全州柴侯祠,为纪念唐代有名的和尚而建,是抗战遗址
清代十八省,广西算是其中的一个吗?
江山如画(诗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