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顺老人静静地坐在陶屋里,一手抚摸着陶泥,回忆着他和陶泥打交道的60余年。他来自于灌阳县水车镇修睦村湾门口屯,这个小屯的制陶技艺已经流传了两百多年。他们是代代相传的手艺人。陶艺家族的历史,就像那些被铭刻在陶器上的印记,记载了屯里人民的生活和历史变迁。
现在,伍家顺已经是这门古老的技艺中存活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知识传承者。当年,伍家顺的父亲靠着制陶养活了全家。那个年代,村里的田地少,粮食就不够吃,很多人就学习制陶来增加经济收入。而伍家顺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从13岁开始,伍家顺就跟随着父亲学习陶艺,60余年来,他一直坚守着这门手艺,对它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那个时候,我们村里的陶器都能远销到湖南广东,我们这里也因此被称为灌阳的‘陶都’,远近闻名。”伍家顺笑着回忆道。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温暖的笑容,记忆中的那段历史,仿佛让他重获岁月青春。他的双手,却已经不像年轻时候那般灵活,因为工艺的特殊性质,双手上满是厚厚的茧子和鲜血淋漓的些许皲裂。
他说,制陶是一门很辛苦的手艺,年轻时,我和我村的工友们几乎每天早上都要去山上挖泥,一直挖到天黑,把挖回来的陶泥搬到村里,踩压均匀,施釉、装窑烧窑,做成各种陶器。时间久了,他的双腿便有了肌肉,手则变得特别灵巧。做陶器对身体的要求很高,需要耐心和持久的力量,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吃不了这个苦,所以他们纷纷外出打工,不愿学这门手艺。
时至今日,人工替代的机器化生产替代了这门古老手艺。然而,伍家顺依旧在坚守着他的土窑和泥坯,表情中透露着对这门手艺浓浓的感情和坚定的信念。他说:“我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晚年,但我不愿离开我的陶屋,离开我的土窑。做陶是一种美好的体验,能够感受到泥土的温度、触感和造型到完成的自豪。”他坚信,人类的文化乃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是无形的精神财富,必须得到保护和传承。
伍家顺并没有埋没他对制陶这门手艺的热情,他们通过制作和销售陶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的手工艺,推广灌阳文化,为地方经济开发和非遗传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相信,这些工匠们定能够使灌阳这个小村融入世界文明之中,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手工艺传承至下一代,守护着这个古老的制陶技艺。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这门古老的技艺濒临失传。但伍家顺并没有放弃,他依然坚守在这门手艺的前沿,传承着灌阳的文化遗产。陶屋里,伍家顺静静地坐在那里,抚摸着陶泥,似乎在与这个屯的历史和文化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