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全州清湘书院和湘源二妃庙

与湘源文化公园相隔一条马路,有几座古色古香的建筑。

于是,我们参观完湘源文化公园后,也到马路对面来瞧瞧。

这座像是一个四合院的建筑,就是新修的清湘书院。

清湘书院,始建于宋嘉定八年(年),县守林岊在原刺史柳宗涂读书堂的旧址,修建了学馆,宝庆三年(年),经郡守陈榆奏请,宋理宗题“清湘书院”额。这是清湘书院最初的由来。

后来,清湘书院几废几建,元初,废于战火。

元贞元年()总管耿大节重建,后毁。

至顺二年(年)县守柳宗监重建,建房间,费时近年。

明永乐九年()指挥彭举、全州知州韩忠修孔子燕居堂、柳侯祠,建杏坛和育德、咏归二亭。

宣德八年()重建讲堂。天顺八年()佥事袁凯建亭10座。

正德间太守顾璘增建亭榭有燕居堂,堂后柳侯祠,祠后率性堂、堂左甲峰亭,右寸月亭,稍北熙熙亭,亭下有清泉名“应泉”,再北有俟贤亭、登春台,燕居堂下有杏坛和咏归、静观、育德诸亭。时人有诗赞:“谁谓越南无好景,清湘仿佛小蓬莱。”后全毁。

清康熙二十六年()知州崔廷瑜在故址重建,更名柳山书院。

乾隆五十年()知州陈肇辂改建于城内西北隅,复名“清湘”,有讲堂、学舍、门庑、厨房等共间,置学田余亩。

清湘书院的旧址在今全州县内燃机配件厂后半山腰,现在已是一个坟冢遍地的荒山坡。

清湘书院的最大的功臣,应是明朝太守顾璘,他大力扩建清湘书院,将这里打造得如同仙境。在顾璘强力推动下,全州的教育得到极大发展,之后全州县的进士举人层出不穷,人数在桂林仅次于临桂县。

清湘书院旁边立了一尊石像,为柳开像。

意将柳开尊为清湘书院的创始人。

私以为,清湘书院的创始人,应推林岊为佳。

柳开(~年),是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五世孙,其父官至监察御史,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

柳开为人粗狂,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扬雄而肩韩愈”,故取名肩愈(继承韩愈),字绍元(继承柳宗元),后又不满韩、柳,改名开,字仲涂。

《梦溪笔谈》记录有柳开逸事:

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应举时,以文章投司于帘前,凡千轴,载以独轮车;引试日,衣襴,自拥车以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此事说明柳开喜欢以势压人,然而“千轴不如一书,”受到时人的嘲笑。

书上还记录一事,不知真假:

柳开,魏郡人。性凶恶,举进士至侍御史,后授崇仪使,知全州。嗜脍人肝,每擒获溪洞蛮人,必召宴官僚,设盐酨,遣从卒自背割取肝,抽佩刀割啖之,坐客悚栗。知荆州,常令伺邻郡凡有诛戮,遣健步求取肝以充食。

假使柳开真如上面所说,简直称得上“食人狂魔”了。所以,柳开在历史上算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将他尊为清湘书院的创始人,是否合适呢?况且,柳开在全州只建了读书堂,未开学设馆。

因此,将最早修建书院的林岊尊为创始人更好。

林岊(字仲山,号苍林子),少年时期聪颖好学,六岁诵诗书,八岁通九经,九岁赴京中奇童科。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年)中解元,淳熙十四年(年)王容榜进士,两应宏词。因连中三大科,被京镗丞相特授福州睦宗院教授,官至太常少卿。

嘉定元年(),出守全州。日偕诸生讲正学,勉敦实行。后召为户部屯田员外郎、刑部郎中,吏部右侍郎,历太常少卿。

宝庆三年(),知汀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在汀州创书院二所,与六邑士讲订诗书,邑学皆有祠祀之。后改知漳州,再知邕州,奏准桂、越接壤互市通商、抚边安民。荐谢升卿至安南。

林岊以奇童科显,连中三大科,官至太常少卿。德足以善政化民,才足以理烦治剧。著有《毛诗讲义》传世。

相比柳开,林岊的才学和名声更为显著。

不尊实际创建人林岊,反尊好大喜功(从他取名就可以看出来)之人柳开,错上加错也。

因此,在为历史人物树碑立像时,尤其要慎重,否则,让人怡笑千年。

正是林岊解元创立了清湘书院,之后全州才出了十二名解元。

书院旁边,立有二块石碑,一块是清湘书院简介碑,一块是重建清湘书院记。

简介碑上,柳开的名字都写错了,柳仲涂写成了柳仲途。

用手机的广角,拍一张清湘书院的侧面照。

在清湘书院的小广场上,立有一块全州历代进士名录碑。

全州历代进士中,宋代有38人,明代36人,清代46人,共有文进士名。此外,还有武进士22名。

在名录当中,我看到了范祖舜的名字。

范祖舜是灌阳文市会湘人,当时,灌阳属全州管辖,所以,此处将范祖舜说成了全州进士。

当时全州除了除了管了一个灌阳县外,还管了一个清湘县。

灌阳志书上将范祖舜视为灌阳有史以来第一个进士,这个进士名额,到底归全州还是归灌阳呢?

名录榜的背面,也刻有一些文字,内容为全州的大事记。

不远处的建筑,为全州县体育馆。

湘源二妃庙也在清湘书院的旁边。

大门紧闭,想入门而不得,只能在外面看看了。

在石墙上嵌有几块石碑,其中之一为“重建湘源二妃庙记”。

这一块为“二妃庙简介”。

二妃为尧的两女儿娥皇女英,也是传说中舜帝的两位妻子。

相传舜帝最后一次南巡,来到在洞庭湖上的磊石山,舜帝砍竹子为箫,让二妃演奏解闷。

第二天舜帝就把二妃留在了磊石山的龙王庙里,并答应过两个月就回来接她们,自己则继续南巡。

然而,舜帝此次南巡崩于苍梧,葬于九疑。二妃久候舜帝而不至,日日垂泪,泪滴竹上,染出点点斑痕,是为斑竹。

最后,二妃忧伤过度,投江殉夫而去。

二妃死后,当地百姓将尸体打捞上岸,葬于黄陵山上,并立二妃庙纪念二妃。

所以,全国有二座二妃庙,全州这里有一座,另一座在湖南湘阴县的黄陵山上。

还有一个版本,二妃在洞庭湖上的磊石山等候多日,不见舜帝归来,于是溯湘江而上,来到全州三江口这个地方,得知舜帝驾崩的消息,顿时大哭崩溃,遂投入滔滔的湘江之中,尸身一直漂到黄陵山旁边,被人发现后葬于山上。

投江的地方,建一个二妃庙,被人捞起的地方,也建一个二妃庙。

宋时林岊知全州,重修二妃庙,并作《重修二妃庙记》,估计当时他比较认可后一个版本,所以才有重建庙宇之举。

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3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